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2)

2024-02-16 来源:保捱科技网
导 论

一 、名词解释

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规律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作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① 分配关系 ② 消费关系 ③ 生产关系 ④ 交换关系 ⒉ 生产资料是指()

① 劳动资料和劳动工具 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③ 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 ④ 劳动资料和劳动手段 ⒊ 社会生产方式是()

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② 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④ 生产资料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⒋ 政治经济学所考察的社会生产力包括()

① 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变化 ② 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力性质 ③ 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力发展 ④ 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 ⒌ 支配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制度变革的规律() ① 价值规律 ② 社会基本经济规律

③ 剩余价值规律 ④ 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⒍ 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必须联系() ① 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② 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 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④ 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三、 多项选择题

1. 物质资料生产()()()()() ① 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 ②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 是生产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过程 ④ 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内容

⑤ 它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其他社会活动的发展水平

2.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如下各方面都依赖于科技发展和进步()()()()()

①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② 劳动资料的革新 ③ 自然资源的开发 ④ 新原材料的发明和利用 ⑤ 生产力各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织等

3.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① 包括社会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 ② 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 ③ 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基础之上

④ 不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⑤ 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说明,人们是可以()()()()() ① 认识它 ② 利用它 ③ 限制它 ④ 发现它 ⑤ 创造它 ⒌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是()()()()() ① 辨证统一、不可分割的关系

② 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必须与前者相适应

③ 前者的发展会引起后者的部分质变,到一定阶段引起后者的根本变革 ④ 前者的发展状况决定后者可能变化的程度 ⑤ 后者对前者也具有强大的反作用

⒍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是()()()()() ① 辨证统一关系 ② 前者的性质决定后者的性质

③ 前者的变革必然导致后者的相应变革 ④ 后者对前者存在着巨大的反作用 ⑤ 后者适应前者,则对前者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否则则对前者具有限制和破坏作用 四. 简答题

1、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为什么要以物质资料生产为出发点? 2、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 怎样科学界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 研究生产关系为什么要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5、 什么是经济规律?如何区分经济规律的不同类型?

6、 为什么说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支配着社会形态的演化过程? 7、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研究方法及特点是什么? 五.论述题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怎样实现相互作用的?

2、 广义生产关系中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四个方面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3、 如何把握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劳动:即劳动者的劳动,它是劳动者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人们的劳动所加工的对象。它分为两类:一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质;一是已经人类加工过的半成品即原材料。

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是劳动和劳动对象之间的传导体。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广义劳动资料还包括劳动过程所必要的各种物质条件。

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是任何社会人们进行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

生产力: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表明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界、获取适合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关系: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它是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并决定着它们的性质和特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是人们在占有生产资料方面所形成的关系,体现着生产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广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经济关系。 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等都是由经济制度即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它是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远行机制的统称。一定的生产关系必须经过一定的经济体制来实现。经济体制的安排和变革体现着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和生产力发展的双重要求。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是经济现象发展运动的必然趋势。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③;⒉ ②;⒊ ③;⒋ ④;⒌ ④;⒍ ①。 三 多项选择题

⒈ ①②③⑤;⒉ ①②③④⑤;⒊ ①②③⑤;⒋ ①②③④;⒌ ①②③④⑤; ⒍ ①②③④⑤。

四 简答题(答案要点)

1、 答:⑴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在生产活动中改造自然界获取所需要的物资生活资料。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能继续存在下去。⑵ 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只有当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人类才有可能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以外的其他社会活动,并且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着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社会活动的的发展水平。⑶ 因此,政治经济学探索社会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就必须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

2、 答:⑴ 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发明,只有被实际运用于生产,同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相结合,才会变为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成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⑵ 在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中,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劳动资料的革新,自然资源的开发,新的原材料发明和利用,生产力各个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组织等等,都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 答:⑴ 社会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是物质资料生产借以实现的社会形式,它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或物质利益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⑵ 狭义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社会生产关系包括人们在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狭义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⑶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并决定着它们的性质和特点。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就是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基础上的、人们在社会总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即广义的社会生产关系。

4、 答:⑴ 揭示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运动规律,必须把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包括在研究范围内。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关系的发展与变革。⑵ 在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根据;上层建筑是生产关系发展变

化的重要条件。只有了解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才能揭示出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动因,按照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及时适当地变革和调整生产关系。⑶ 只有了解上层建筑存在和发展的状况,才能阐明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特殊社会历史条件,对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曲折性做出科学说明。

5、 答:⑴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它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作为客观力量决定着经济现象的必然发展趋势。它既要通过经济现象表现出来,又被经济现象所掩盖。因此,认识和发现经济规律就要从经济现象入手。⑵ 按照经济规律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经济规律可区分为三种类型: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表示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本质和各个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体现几个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由于从低到高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规律的作用范围、程度和形式也会不同;一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表现它们赖以存在的社会生产关系特有的本质特征。

6、 答:⑴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是一条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会存在和发生作用,决定一种社会形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决定人类社会新旧生产关系的更迭;决定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上升演进的全部历史过程。⑵ 科学地认识这一基本经济规律,揭示出它在人类历史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表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也是人们利用客观经济规律,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需要。

7、 答: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⑵ 唯物辩证法的特点就是坚持如下基本观点:① 唯物的观点。 ② 发展变化的观点。 ③ 矛盾的观点。 ④ 阶级的观点。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1、 答:⑴ 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即社会经济形态。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① 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在一定生产关系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局部的调整和变化。② 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会随之发生根本性的质变。③ 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可能变化的程度。 ⑶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生产关系就能够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⑷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它经常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总是首先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然后才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变革。 2、 答: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1)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首先,各个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其次,各个社会集团内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也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这种关系的性质同样是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关系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决定的。(2)分配关系。广义的分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和产品分配两个方面。生产资料分配关系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包括产品分配的原则、方法和份额等。①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分配关系的性质。② 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还要受到生产力和其他经济条件的制约。③ 分配关系对生产关系有反作用。(3)交换关系。它是指产品交换过程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如果产品属于生产资料,其交换与生产过程结合在一起。消费品的交换则是生产、分配和消费的中间环节。① 生产的性质和形式决定着交换的性质和形式。② 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决定着交换的广度和深度。③ 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4)消费关系。它是指人们在产品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① 消费要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② 消

费关系要受到生产关系性质的制约。③ 消费关系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⑸以上四个方面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① 狭义生产关系是基础,它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② 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又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并对生产关系具有反作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上述四个方面经济关系的统一。

3、 答:⒈ 科学的方法论是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分析人类社会经济历史发展过程还运用了抽象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以及其它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论体系。

⒉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人类社会经济历史过程的研究,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在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中,分析生产关系的内部矛盾,揭示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坚持这种基本方法,就要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坚持以下基本观点:⑴ 唯物的观点。⑵ 发展变化的观点。 ⑶ 矛盾的观点。⑷ 阶级的观点。

⒊ 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⑴ 从具体到抽象。从具体到抽象,即理论研究要从具体的客观经济现象出发,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占有实际材料,对所占有的材料进行辩证地分析,探索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揭示经济运动过程的客观规律。这也就是人们对客观经济事物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过程。⑵ 从抽象到具体。它是理论叙述方法,即安排理论体系的方法。从抽象到具体,就是理论叙述的逻辑进程从最简单和最一般的经济理论范畴出发,逐步上升到复杂和具体的经济理论范畴,通过经济理论范畴的上升和转化,把客观经济运动和发展过程在理论上再现出来。人们在理论上阐明经济事物,首先需要对那些最简单和最一般的经济范畴做出理论分析,然后逐步深入分析那些比较复杂的经济范畴,直到最后对社会经济关系做出全面的、完整的、具体的理论阐析,在理论范畴上达到本质和现象的统一。⑶ 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⒋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这里的逻辑是指阐明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从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理论范畴分析开始,逐步上升到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理论范畴的逻辑进程。历史的研究方法则是指,按照历史的真实发展进程来把握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运动规律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的统一。这种一致性集中地表现在,历史进程所遵循的发展趋势与理论所揭示的客观经济规律是一致的。科学理论所阐明的历史进程是一个已经被人们认识了的历史必然。真实的历史过程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而逻辑进程在阐发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时,则要排除历史进程中的偶然因素和现象以及各种曲折的过程,使社会经济进程中所包含的客观规律清晰地表现出来。

⒌ 其他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经常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归纳与演绎的方法。同时,借鉴和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西方经济学的某些分析方法。

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

一 、名词解释

商品、商品经济、使用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商品拜物教、货币、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价值尺度、价格、价格标准、流通手段、商品流通、货币流通规律、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通货膨胀、价值规律、市场机制、供求关系、竞争机制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商品是()

① 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 任何社会的劳动产品

③ 任何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④ 不要求等价补偿的物品 ⒉ 商品的二因素是()

① 价值与价值量 ② 使用价值与效用 ③ 价值与交换价值 ④ 使用价值与价值 ⒊ 商品的价值量是()

① 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大小决定;② 由商品生产者在生产中实际付出的劳动决定的;③ 生产技术决定的; ④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⒋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

① 成正比 ② 成反比 ③ 反方向变动 ④ 同方向变动 ⒌ 形成商品二因素的原因是() ① 生产商品的劳动需要人和工具

② 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 ③ 生产商品的劳动同时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④ 生产商品的劳动包括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 ⒍ 政治经济学中所说的劳动的二重性是指()

①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②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③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 ④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⒎ 劳动的二重性是()

① 两次劳动;② 两种劳动;③ 两种具体形式的劳动;④ 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侧面 ⒏ 商品经济存在的两个基本条件是()

① 劳动者和生产资料 ② 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分工 ③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④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⒐ 私有制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① 价值与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

② 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③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矛盾

④ 商品生产中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⒑ 货币的本质是()

①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② 人们为方便交换而发明的一种工具; ③ 金银等贵金属 ④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⒒ 货币的五种职能中最基本的是()

① 世界货币和贮藏手段 ② 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 ③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 ④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 ⒓ 决定商品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因素包括()

① 待实现的商品价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 ② 流通中实际具有的货币量 ③ 纸币发行量 ④ 社会贮藏的金属货币量 ⒔ 通货膨胀是()

① 任何形式的货币流通情况下都可能发生的现象 ② 伴随商品生产一同出现的现象 ③ 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特有的现象

④ 纸币发行数量超过了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而产生的现象 ⒕ 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

① 商品价格经常高于商品价值 ② 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③ 商品价格总是与商品价值不一致 ④ 商品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⒖ 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是() ① 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商品 ② 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③ 充当特殊等价物的商品 ④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三 、多项选择题

⒈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① 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② 由交换决定的 ③ 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④ 价值的决定因素 ⑤ 商品的社会属性 ⒉ 商品的价值是()()()()()

①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 ② 是商品使用价值大小的表现 ③ 体现在物上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④ 商品的自然属性 ⑤ 商品的社会属性

⒊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① 抽象劳动的结果 ② 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③ 具体劳动的结果 ④ 一定社会关系下社会财富的社会形式 ⑤ 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⒋ 商品的价值是()()()()()

① 抽象劳动的结果 ② 具体劳动的结果 ③ 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④一定社会关系下社会财富的社会形式 ⑤ 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⒌ 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

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② 价值的决定与价值的实现 ③ 商品按等价交换原则进行 ④ 价格与价值量的不一致 ⑤ 价值规律在不实现中实现

⒍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

① 使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 ② 是观念的货币表现商品的价值 ③ 总是准确地反映商品的价值 ④ 有时并不真正反映商品的价值 ⑤ 可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量

⒎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① 使商品生产从物物交换转变为商品流通 ② 可以用价值符号来代替 ③ 必须是具有十足价值的金币 ④ 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 ⑤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⒏ 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作用()()()()()

① 可以作为具有价值的金银饰品存在 ② 会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商品销售困难 ③ 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 ④ 使社会购买力增加 ⑤ 是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贮藏起来 ⒐ 商品的价格是()()()()()

① 商品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② 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③ 由价值决定的 ④ 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⑤ 受供求关系影响的

⒑ 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是()()()()() ① 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 ② 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③ 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的形式 ④ 科技发展水平及其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 ⑤ 自然条件等

⒒ 货币职能中包含危机可能性的是()()()()()

① 价值尺度 ② 流通手段 ③ 贮藏手段 ④ 支付手段 ⑤世界货币 ⒓ 对商品价值量的分析表明()()()()()

① 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② 复杂劳动只有还原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 ③ 简单劳动只有换算为复杂劳动,才能进行价值量的比较 ④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部门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⑤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⒔ 影响商品价格变动的因素有()()()()()

① 商品价值的变动 ② 货币商品价值的变动 ③ 纸币发行量的变动 ④ 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动 ⑤ 银行存款利息率的变动

⒕ 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其他矛盾有()()()()()

①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 ②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③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④ 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 ⑤ 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矛盾 ⒖ 等价交换原则是()()()()()

① 自然经济通行的原则 ② 简单商品经济通行的原则

③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通行的原则 ④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通行的原则 ⑤ 一切市场经济通行的原则 四、 简答题

1、 理解商品作为政治经济学分析现代经济社会的逻辑起点。 2、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

3、 商品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怎样的经济关系? 4、 结合现实思考价值量的变化与劳动生产率变化的关系; 5、 什么是商品拜物教,反思现实生活中的商品拜物教观念。 6、 什么是价格与价值在量上的背离,这种背离是如何产生的? 7、 什么是价格与价值在质上的背离,这种背离又是如何产生的? 五 、论述题

1、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如何使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表现为价值? 2、 思考货币产生的逻辑过程。

3、 货币有哪些职能?货币执行职能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有哪些? 4、 思考货币形式发展变化的逻辑过程

5、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价值规律是如何实现自己的要求的?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体现生产者在分工条件下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它由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构成。

商品经济: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使用价值: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在私有制和分工条件下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它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具体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由劳动的目的、对象、工具、方法、结果决定。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条件,和自然物质共同构成物质财富的源泉。各种不同形态的具体劳动是形成人类劳动分工的基础。 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衡量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的指标。一般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简单劳动:指不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的一般劳动者能从事的劳动。 复杂劳动:指需要经过专门培养和训练,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私人劳动: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商品生产者为实现私人利益而自己进行的劳动。商品生产劳动的私人性质是由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或局部独立经济利益决定的。 社会劳动:指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社会性质,在社会分工体系下作为社会总劳动的组成部分,为他人或社会需要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商品生产劳动的社会性质是社会分工所赋予的。 商品拜物教:指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表现出的支配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性质。它是商品形式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歪曲反映。

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相对价值形式:是指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商品的价值的质和量通过与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的使用价值质上相同和量上相等表现出来。

等价形式: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价值尺度:指以货币为尺度衡量和表现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货币之所以能衡量商品的价值量,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

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比率,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本身价值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

价格标准:包含一定量贵金属的货币单位及其等份。它是为了使货币能更好地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而对货币自身所作的量上的技术规定。它是用某一固定的金属量作为货币单位,它只能计量货币的量,而不计量商品的价值量。

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交换媒介的作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的货币。流通公式为:W—G-—W。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一系列相互交错的商品交换的整体形成商品流通。它使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分为时间和空间上相互分离的两个阶段,第一形态变化W——G,卖,和第二形态变化G——W,买。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待售商品总量;二是商品的价格水平;三是货币流通速度(用一定时期内同一货币单位平均转手次数表示)。待售商品总量与商品价格水平的乘积,就是商品价格总额。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

贵金属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变为:

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支付手段: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叫做通货膨胀。但在现代经济中人们已把由其它原因造成的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都称作通货膨胀。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实现形式。

市场机制:指商品经济内部的价格、供求、竞争等要素变动对经济活动的制约功能。它有两个特点:一是调节的自动性,二是利益的制约性。

供求关系:与竞争、价格波动相联系的部门商品供给总量和社会需求总量之间的变动关系。它是耗费于部门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总量与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总量之间关系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使用价值与价值、商品与货币、买者与卖者、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反映部门内部生产者群与消费者群两个集合力量之间的竞争关系。

竞争机制:商品的买者和卖者之间、买者与买者之间、卖者与卖者之间为实现他们的行为目标而发生的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它反映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① ⒉ ④ ⒊ ④ ⒋ ② ⒌ ③ ⒍ ② ⒎ ④ ⒏ ② ⒐ ④ ⒑ ① ⒒ ③ ⒓ ① ⒔ ④ ⒕ ④ ⒖ ②

三 、多项选择题

⒈ ①③ ⒉ ①③⑤ ⒊ ②③⑤ ⒋ ①④⑤ ⒌ ①②④⑤ ⒍ ①③⑤ ⒎ ①②③④⑤ ⒏ ①③⑤ ⒐ ①②③④⑤ ⒑ ①②③④⑤ ⒒ ②④ ⒓ ①②④⑤ ⒔ ①②③④ ⒕ ①②③④ ⒖ ②③④⑤ 四 、简答题(答案要点)

1、 答:⒈ 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社会财富的最普遍形式。商品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的经济关系。⒉ 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乃至现代市场经济中社会财富有多种形式,譬如,货币、资本、证券、地产等,但从这些形式追溯下去,都要追溯到对商品的分析。⒊ 商品所包含的矛盾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不了解商品所包含的矛盾,就不能全面了解呈现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的各种矛盾形式及其原因。因此,从对商品的分析开始,使政治经济学解剖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及市场经济有了一种科学、合理的逻辑起点。

2、 答:商品是劳动过程生产出来的。⒈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自然之间的关系。⒉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⒊ 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就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这二重属性。

3、 答:⒈ ⑴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但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⑵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⑶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自发形成的。⒉ 它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地位平等的经济利益关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关系。

4、 答:⒈ ⑴ 劳动生产率的含义及其表示方法; ⑵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 ⑶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这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⒉ 试举现实案例并分析说明。

5、 答:⒈ 商品拜物教的含义。⒉ 举例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商品拜物教观念,并说明如何对待这种拜物教观念。

6、 答:⒈价格与价值在量上的背离,即价格与价值量的不一致,是指商品交换不仅反映价值,以价值为基础,而且要通过商品和货币交换的量的比例相对表现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从而反映供求关系,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的规定性,决定了价格与价值量有可能发生不一致,因而价格形式本身就包含着价格与价值量不一致的可能性。⒉ 实际上,价格与价值量经常不一致。供求关系使价格经常偏离价值,供过于求,价格低于价值,供小与求,价格高于价值。它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⒊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格与价值量的不一致,并不违背价值规律,并不是价格形式的缺点,反而是价值规律的正常实现形式。 7、 答:⒈ 价格与价值在质上的背离,是指货币虽然只是商品的价值形式,但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这是价格形式本身所包含的一个质的矛盾。⒉ 这种背离的发生是因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些东西本身并不是商品,但却在形式上具有了价格,取得了商品形式。这些东西可分为两类:① 一类是不具有明显可让渡性的非实在物,如良心、名誉、人格等,由于商品拜物教观念作祟,它们具有了价格,取得了可以买卖的商品形式,但它们的价格纯粹是虚幻的,根本不存在的。② 另一类是具有可让渡性的实在物,如未开垦的处女地、原始森林和矿山等。它们的虚幻的价格形式,却掩盖着实在的价值关系或由此派生出来的关系,如土地价格实际上是资本化的地租,从而被人们误认为土地本身具有价值。 五、 论述题(答案要点)

1、 答:⒈ 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⒉ 这一矛盾的形成及要求。⒊ 这一矛盾是产品转化为商品和生产商品的劳动表现为价值的原因。⒋ 这一矛盾如何使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表现为价值。⒌ 矛盾的解决或激化。

2、 答:价值形式的演变过程就是货币产生的逻辑过程。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⒈ 价值形式的演变过程。⑴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① 含义及等式;② 相对价值形式;③ 等价形式及其特点;④ 对简单价值形式总体的分析。⑵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①含义及等式;② 对扩大价值形式的价值表现的分析。⑶ 一般价值形式:① 含义及等式;② 价值表现的特点;③ 出现了一般等价物,在相当大程度上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但一般等价物还未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还不能促使商品交换的稳定发展。⑷ 货币形式:① 含义及等式;② 贵金属能够从商品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成为货币的原因。③ 货币是价值形式演变过程的最终结果,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由此,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内部矛对立,就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这就是货币产生的逻辑过程。 ⒉ 货币的本质: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3、 答:⒈ 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⒉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还相继产生了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⒊ 货币执行职能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⑴ 货币执行职能对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① 货币的产生暂时缓和了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解决了交换过程的矛盾,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②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有利于商品价值得到表现,使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便于各种商品价值的比较;③ 流通手段使物物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从而使整个商品界联成一个整体,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④ 贮藏手段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不易发生通货膨胀;⑤ 支付手段使信用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大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和发展;⑥ 世界货币使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有力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从而进一步促进整个世界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⑵ 货币执

行职能也对社会经济发生了负面影响:① 从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看,它把商品价值表现为价格。价格形式本身即包含着价格与价值量不一致的可能性,又包含着质的矛盾。所谓质的矛盾,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下,没有凝结人类劳动从而没有价值的客体也具有了价格的外观,例如,土地、证券等。价格形式所包含的这一矛盾是虚拟资本以及泡沫经济产生的基础。② 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看,以货币为媒介的一系列相互交错的商品交换的整体形成商品流通。这样,商品流通就把整个商品界的运动相互犬牙交错联成一体,产生了生产当事人无法控制一系列社会经济联系。卖和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就会发生只卖不买,或多卖少买的可能性,从而形成危机的第一种可能性,即商品实现危机的可能性。但是,在以最终为获取使用价值为目的的简单商品经济中,还不具有危机的现实性。③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使生产当事人之间除了买卖关系以外,又出现了债权债务关系。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发展,使经济中有可能形成一系列的债务链,当债务链的某一环节出现破裂时,会产生一系列的支付困难,从而产生了危机的第二种可能性,即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 4、 答:⒈ 货币形式的演变:⑴ 货币形式演变的可能性。⑵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创造着实现货币形式变化的条件。历史上货币形式演变的形式。⒉ 货币形式演变的内在逻辑:⑴ 货币形式演变是价值独立化的内在要求。⑵ 货币形式演变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和货币职能充分发挥的需要。 ⑶ 货币形式演化的内在逻辑过程就是货币作为价值的代表逐步脱离使用价值实体的过程。

5、 答:⒈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⑴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中生产者相互之间实现经济关系的形式。⒉ 价值规律表现形式和作用机制:⑴ 受供求等因素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⑵ 商品价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因为:① 从较长时期来看,价格的上涨部分和下跌部分可以相互抵消,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② 商品的价格无论怎样波动,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而变动的。⑶ 价值规律是通过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的作用实现价格与价值趋于一致的。⒊ 价值规律的作用:⑴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⑵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⑶ 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第二章 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一、 名词解释

资本、劳动力商品、资本主义所有制、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率、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相对工资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从资本流通公式的分析中可以发现价值增殖的根源是在() ① G—W阶段的的货币上 ② G—W阶段的商品购买行为上

③ 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价值上 ④ G—W阶段所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上 ⒉ 资本是()

① 货币 ② 生产资料

③ 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④ 以物为媒介的生产关系 ⒊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① 货币的积累 ② 劳动力成为商品 ③ 财产所有权 ④ 贷放

⒋ 资本主义所有制本质上是() ① 一种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② 一种社会所有制

③ 一种资本家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

④ 一种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剥削雇佣劳动的私有制。 ⒌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是() ① 劳动在资本家的监督下进行 ② 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

③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④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价值形成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⒍ 超额剩余价值是()

① 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② 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 ③ 所有企业提高劳动强度的结果 ④ 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的 ⒎ 不变资本是指()

①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② 资本家的货币资本 ③ 资本家的商品资本 ④ 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⒏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其使用过程() ① 能转移自身价值 ② 其价值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 ③ 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④ 能保持自身的价值 ⒐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

① 雇佣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 ② 雇佣工人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③ 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报酬 ④ 雇佣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⒑ 工资形式掩盖资本主义剥削是因为看不到()

① 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区别 ②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③ 个别劳动和社会必要劳动的区别 ④ 劳动力价值和劳动力价格的区别 ⒒ 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

① c是新创造的价值,v+m是转移的价值 ② c+v是转移的价值,m是新创造的价值 ③ c+v是新创造的价值,m是转移的价值 ④ c是转移的价值,v+m是新创造的价值 ⒓ 资本主义工资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① 计时工资和名义工资 ② 计件工资和相对工资 ③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④ 名义工资和相对工资 三 、多项选择题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①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②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③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出发点 ④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⑤ 超额剩余价值生产是变相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共同点是()()()()() ① 它们都是价值运动形式 ② 它们都是为了社会需要

③ 它们都是买卖两个阶段的统一 ④ 它们都是以货币为媒介 ⑤ 它们都发生价值增殖

3.剩余价值量等于()()()()()

① 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的乘积 ② 剩余价值率与不变资本的乘积 ③ 剩余价值率与预付总资本乘积 ④ 利润率与可变资本的乘积 ⑤ 利润率与预付资本的乘积

4. 资本流通公式的特点是()()()()() ① 运动的顺序是先买后卖 ② 运动的媒介是商品 ③ 运动的主体是使用价值 ④ 运动的目的的价值增殖 ⑤ 运动是无止境的

5.资本主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关系是()()()()() ① 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 ②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基础 ③ 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转化形式 ④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⑤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都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6.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① 按其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属于可变资本 ② 按其周转的方式属于固定资本 ③ 按其周转的方式属于流动资本

④ 从其价值形成方面看,与用于购买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资本的作用相同 ⑤ 从其流通的方式看,它和流动资本没有区别

7.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 ① 商品价值下降 ② 劳动力价值上升 ③ 劳动力价值下降 ④ 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⑤ 相对剩余价值增加

8.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增加剩余价值总量的方法有()()()()() ① 增加雇佣劳动的数量 ② 压低工人工资 ③ 延长工作日 ④ 提高劳动生产率 ⑤ 增加劳动强度

9. 从分析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中可以看出( ) ( ) ( ) ( ) ( ) ① 作为资本的货币与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货币作用是不同的 ② 资本流通和商品流通的目的是不同的 ③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④ 资本带来剩余价值同价值规律在形式上是矛盾的

⑤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10. 下列关于资本的划分正确的是( ) ( ) ( ) ( ) ( )

① 按资本各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同的作用,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② 按资本各部分价值周转方式不同,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③ 按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④ 按资本在流通的不同作用,资本分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货币资本

⑤ 按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的不同职能形式,资本可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11. 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 ( ) ( ) ( ) ( ) ① 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前

② 是采用暴力手段强迫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货币财富集中到少数人中 ③ 是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经济条件的历史过程 ④ 以剥削广大农民生产资料为其全部过程的基础 ⑤ 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

12. 劳动力成为商品( ) ( ) ( ) ( ) ( ) ① 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② 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③ 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④ 劳动者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其他生活来源 ⑤ 劳动者必须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13. 剩余价值率可以表示为( ) ( ) ( ) ( ) ( ) ① 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② 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③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④ 剩余价值与预付资本的比率 ⑤ 剩余价值与商品价值的比率 四 、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2、 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3、 现代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能否认为劳动已不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 五、 论述题

1、 比较说明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及其生产方法。

2、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为什么转化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3、 如何正确理解现代资本主义雇佣劳动者实际工资变化的趋势? 六 、计算题

1、 某制鞋厂拥有平均生产条件,资本家雇佣工人50人,工作日为8小时,工人人均4小时生产1双鞋,消耗生产资料价值为22元,每个工人1小时创造新价值2元,劳动力价值8元。计算:(1)该厂工作日中的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2)该资本家一天消耗的资本价值,其中c和v各为多少?(3)资本家一天共获得的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 (4)每双鞋的价值量。

解:(1)必要劳动时间=8/2=4(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8-4=4(小时)

(2)c=22×(8/4)×50=2200(元) v=8×50=400(元)

共计耗费资本价值= c+v=2600(元) (3)m=2×4×50=400(元) m’=400/400=100%

(4)总价值=c+v+m=2200+400+400=3000(元) 总双数=8/4×50=100(双) 每双价值量=3000/100=30(元)

答:(1)工人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4小时。

(2)资本家共耗费资本价值量为2600元,其中c为2200元,v为400元 (3)资本家一天共获取剩余价值40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4)每双鞋价值量为30元。

2、 某制鞋厂拥有一般生产条件,工作日为8小时,每个工人生产2双鞋,每双鞋社会价值量为30元,其中生产资料转移价值为22元,新创造价值为8元,工人日工资8元。如果该

厂首先采用先进技术,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倍,工人日工资仍为8元。计算:该厂资本家一天从一个工人身上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 解:一个工人一天生产鞋=2×4=8(双) 社会价值总量=30×8=240(双)

个别价值总量=22×8+8+8=192(元)

超额剩余价值量=总社会价值量-总个别价值量=240-192=48(元) 答:该厂资本家一天从一个工人身上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量为48元。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本质上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的经济关系。

劳动力商品: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它存在于人体之中,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商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是价值和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的源泉。它的价值是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的大小由生产和再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的价值在消费过程中不像其他商品那样逐渐消失,而是重新被创造出来。

资本主义所有制;以资本所有者占有生产资料,并以此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 剩余价值: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补偿价值的价值余额,体现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 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被称为不变资本。因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被改变成新产品,这部分价值只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是原有价值的一种再现,不会增加新价值。 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因为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准确地反映出资本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因而也被称之为剥削率。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是:mˊ= m/v。它还可表示为:剩余价值率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或,剩余价值率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绝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时间一定情况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部门内部个别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或改善生产组织形式提高了生产率,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所形成的差额。它是该企业资本所有者获得的超过一般剩余价值水平的余额。这是一种暂时现象。

资本主义工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计时工资:计时工资是劳动力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如月、周、日、小时)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按照产品数量或作业量计算的工资。它实际上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本质上也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名义工资:工人出卖劳动力得到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只有实际工资才是工人真正得到的报酬并反映工人的生活水平。在通货膨胀发生时,如果货币工资不变,消费品价格上升,工人的实际工资就会下降。

相对工资:指在工人新创造的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剩余价值的比率,亦称比较工资。它表示劳动与资本的相对利益关系。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④ ⒉ ③ ⒊ ② ⒋ ④ ⒌ ④ ⒍ ① ⒎ ④ ⒏ ③ ⒐ ② ⒑ ① ⒒ ④ ⒓ ③ 三、 多项选择题

1.①④ 2.①③ 3.①⑤ ⒋①②④⑤ ⒌①④⑤ ⒍①③⑤ ⒎①③④⑤ ⒏ ①②③④⑤ ⒐ ①③④⑤ ⒑ ①②⑤ ⒒①②③④⒓①③④⑤⒔①②③ 四、 简答题(答案要点)

1、 答: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劳动力是“自由人”,即有人身自由。劳动者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别无其它商品可卖,更没有生产资料或其他谋生的手段。出卖劳动力成了劳动者维持生存的出路。 2、 答:资本主义所有制的主要特征是:①生产资料由资本所有者私人占有,并采取资本的存在形式;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所有者,采取雇佣劳动的存在形式。通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这种结合方式,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②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与发达商品经济相联系、并以价值创造和价值增殖运动为形式的一种私有制。③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社会化。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资本主义私有制形式由单个资本家的私有制转变为集体资本家乃至国家总资本家的私有制。④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一种依靠资本积累和积聚不断扩大和发展的私有制。

3、 答:在现代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工人的劳动仍然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这主要是因为:①无论多么先进的机器设备,包括自动化系统,作为生产资料的价值都是物化劳动,是由生产机器设备的劳动决定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只能在工人的劳动中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能发生价值增值。②自动化设备无论怎样先进,离开了工人的或劳动就不能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工人的劳动仍然是价值的源泉。 五、 论述题(答案要点)

1、 答:⑴ 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 ① 绝对剩余价值是靠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用这种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②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情况下,通过提高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这种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③ 超额剩余价值是在个别企业率先提高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但仍然按照社会价值出售而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是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⑵ 三种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①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剥削剩余劳动的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相对剩余价值也是以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反过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并不排斥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还可为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提供新的可能。因为在提高生产率提高以后,工作日还能够延长,甚至由于技术的改进使劳动力延长工作时间的生理界限拓宽,从而有可能使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新的技术条件下进行。② 超额剩余价值的生产也是依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是变相的相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形成的途径或方式;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的结果。因为相对剩余价值正是在各个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个别企业首先提高生产率,能够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而在竞争中生产率普遍得到提高后,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变成为一般生产条件,其个别价值

已等于社会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消失了,但部门的所有企业都能够获得相对剩余价值。③超额剩余价值可通过相对剩余价值促进绝对剩余价值的增加。

2、 答:⑴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工资表现为劳动的报酬。这是一种现象上的歪曲,其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结合的方式。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之前必须通过买卖,购买者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以后被消费其使用价值,即劳动。劳动在消费中创造新的价值,并且在量上超过劳动力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的这种特殊性加上工资的支付方式等因素就造成工资是劳动报酬的假象。⑶工资形式掩盖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区别,表现为全部劳动的报酬,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性质。

3、 答:⑴ 由于经济的发展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再生产劳动力的条件也在变化。随着这些变化,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是: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人消费的基本生活资料在数量上增加、在质量上提高、范围上增多了;② 生产中不断采用新技术,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因而增加了劳动力教育和培训费用。③ 经济的不稳定性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得社会保险、福利、公共教育等费用也不断增加。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使得劳动力的价值不断提高,从而实际工资有提高的趋势。⑵ 也应看到,一些因素也会引起工人工资的下降。①在这种提高趋势中,实际工资有时也有下降,特别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大批工人失业,在业工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明显下降。② 发达国家物价水平上涨,房租、捐税和服务费用较高,实际工资并不像名义工资那样高。③ 由于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较高,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相比所占比重减少,相对工资呈现下降趋势,甚至可能比不发达国家工人的相对工资水平还要低。 六. 计算题

1、 解:(1)必要劳动时间=8/2=4(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8-4=4(小时)

(2)c=22×(8/4)×50=2200(元) v=8×50=400(元)

共计耗费资本价值= c+v=2600(元) (3)m=2×4×50=400(元) m’=400/400=100%

(4)总价值=c+v+m=2200+400+400=3000(元) 总双数=8/4×50=100(双) 每双价值量=3000/100=30(元)

答:(1)工人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4小时。

(2)资本家共耗费资本价值量为2600元,其中c为2200元,v为400元 (3)资本家一天共获取剩余价值400元,剩余价值率为100% (4)每双鞋价值量为30元。

2、 解:一个工人一天生产鞋=2×4=8(双) 社会价值总量=30×8=240(双)

个别价值总量=22×8+8+8=192(元)

超额剩余价值量=总社会价值量-总个别价值量=240-192=48(元) 答:该厂资本家一天从一个工人身上获得的超额剩余价值量为48元。

第三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

一 、名词解释

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生产集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内含式扩大再生产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资本积累数量取决于()

① 剩余价值量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 ② 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③ 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④ 资本分为生产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比例 ⒉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

① 资本积累的两种形式 ② 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方法 ③ 社会资本增大的两个杠杆 ④ 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途径 ⒊ 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原因是()

① 资本积累过多 ②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③ 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④ 人口增长速度超过资本增长速度 ⒋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就是()

① 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 ② 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规律 ③ 无产阶级贫困的规律 ④ 经济增长的规律 ⒌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① 生产社会化 ②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 ③ 资本家剥削工人 ④ 劳动力成为商品 ⒍ 资本集中()

① 并未改变整个社会资本的价值总量 ② 并未改变单个资本的价值 ③ 使整个社会的资本价值增大 ④ 使整个社会的资本价值减少 ⒎ 通过组织股份公司扩大个别资本生产生产规模的方式称为() ① 资本积聚 ② 资本原始积累 ③ 资本集中 ④ 资本垄断

⒏ 从发展趋势上看,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 ① 资本的技术构成提高,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 ② 资本的价值构成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不变

③ 随着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的有机构成会不断降低 ④ 随着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提高 ⒐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取决于() ① 社会总资本大小 ② 可变资本的大小 ③ 剩余价值的大小 ④ 人口总量的多少 ⒑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指在c:v中() ① c的比重不断增大 ② v的比重不断增大 ③ c的比重不断减小 ④ v的比重不变 三、 多项选择题

⒈ 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 ) ( ) ( ) ( ) ( ) ① 从物质形态考察的资本构成 ② 反映生产和技术水平的资本构成

③ 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表现的资本构成 ④ 能反映资本价值构成变化的资本构成 ⑤ 由资本价值构成变化决定的资本构成

⒉ 资本集中是( ) ( ) ( ) ( ) ( ) ① 资本家把企业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② 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为大资本 ③ 通过竞争大资本吞并小资本实现的 ④ 通过信用、特别是组织股份公司来实现 ⑤ 增加社会资本总额的主要手段

⒊ 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的企业()()()()()

① 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的比重越小 ② 同量资本中可变资本的比重越大 ③ 使用是劳动力就越多 ④ 使用的劳动力就越少 ⑤ 利润率就越高

⒋ 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有()()()()() ① 剩余价值分割为积累资金和消费资金的比例 ② 对劳动力剥削程度 ③ 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水平

④ 所用资本和消费资之间的差额 ⑤ 预付资本总量的大小

⒌ 资本的有机构成就是()()()()() ① 资本的技术构成 ② 资本的价值构成 ③ 资本的物质构成 ④ 可用公式c:v表示

⑤ 由资本的技术构成所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⒍ 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的区别()()()()() ① 资本积聚不受资本额的限制,资本集中则不是

② 资本积聚受社会能否提供追加生产资料的限制,资本集中则不是 ③ 资本积聚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则不是 ④ 资本积聚比资本集中更快地扩大资本规模

⑤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是使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

⒎ 从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工人的个人消费()()()()()① 可变资本不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② 可变资本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③ 不变资本的工人劳动创造的 ④ 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劳动创造的 ⑤ 雇佣工人是资本的附属物

⒏ 通过资本主义简单自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工人的个人消费()()()()()① 其实质是为了资本家再生产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 ② 是资本主义再 生产的必要条件

③ 从属于整个资产阶级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

④ 完全是工人自己的事情,与资本主义再生产无关 ⑤ 从属于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

⒐ 通过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 ①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扩大的基础上被再生产出来

② 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全部是由工人无偿劳动创造的

③ 追加资本成为进一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的手段 ④ 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断增加

⑤ 劳动力买卖的真实内容是资本家用不等价物占有工人劳动的一部分 ⒑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直接后果是()()()()()

① 单个资本增大 ② 土地价格有上升趋势 ③ 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 ④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⑤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⒒ 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 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② 产品的社会化 ③ 生产过程社会化 ④ 管理社会化 ⑤ 资本社会化 四 、简答题

1、 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哪些?

2、 如何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它是否还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 3、 简要说明垄断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竞争与垄断的关系? 五、 论述题

1、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2、 资本主义经济增长与资本积累是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再生产:生产过程的不断更新和重复。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指以原有的生产规模不断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指在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积聚:指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不断转化为资本而增大其总额。

资本集中:指社会上已有的规模较小的单个资本合并起来形成规模较大的资本。

生产集中:是指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商品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或者说少数大企业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日益增大的过程。 资本主义垄断:是少数大企业或若干个大企业联合对某种或某些商品的生产和市场的操纵或控制。

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指资本家凭借他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占有别人(工人)的剩余劳动的规律。

资本有机构成:指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它可用c:v来表示。 相对过剩人口:指资本主义国家经常存在的失业人口,相对于资本需要来说过剩的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劳动的人口。它不是人口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资本主义积累同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以及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指有机构成不变情况下通过资本总额的增大而引起的生产场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增大的生产规模的增大。 内含式扩大再生产:指在改进技术的基础上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而引起的生产规模的扩大。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① ⒉ ④ ⒊ ② ⒋ ③ ⒌ ② ⒍ ① ⒎ ③ ⒏ ④⒐ ② ⒑ ①

三 、多项选择题

⒈ ①②③ ⒉ ②③④ ⒊ ②③⑤ ⒋ ①②③④⑤ ⒌ ④⑤ ⒍ ②③⑤ ⒎ ②③④⑤ ⒏ ①②③⑤⒐ ①②③④⑤ ⒑ ①②③④⑤ ⒒ ①②③④⑤ 四 、简答题(答案要点)

1、 答:⑴ 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货币再转化为资本,或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没有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是不可能的,所以,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⑵假定资本积累率不变,资本积累的数量取决于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因此,凡是有利于增加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会影响资本积累的规模。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包括:① 剩余价值率;② 社会劳动生产率;③ 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④ 预付资本量的大小,等等。⑶ 注意,第3个因素可增加剩余价值量,但它不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增加的,而是依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差额的大小即固定资本的使用寿命长短增加的,而且,固定资本折旧费在固定资本更新之前可用于扩大再生产。因此,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并不完全等同。所以,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而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2、 答:⑴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社会后果,不仅是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还有无产阶级的失业或过剩人口问题,即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其原因有二:一是随着资本积累,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资本家手中,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二是相对过剩人口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劳动力供求不利于工人阶级,使得资本家能够把工资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从而使工人的生活水平降低。⑵ 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已经成为发达的、富裕的经济。然而,无产阶级的贫困并没有消除,而是依然存在,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积累的规律就不会改变。因而随着资本的积累,社会财富的积累同贫困的积累同时并进,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 3、 答: ⑴ 垄断形成的主要原因。① 生产集中首先使企业之间失去了自由竞争的平衡,从而为大企业确立垄断地位提供了可能性。当生产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个别企业规模扩大到在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占相当比重,大企业利用它们在竞争中的优势排挤和吞并中小企业,独占或控制某些商品的生产和销售。② 生产集中造成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困难,使垄断具有必然性。因为:一方面,大企业,特别是重工业部门,一般资本有机构成都比较高,不方便资本转移,使自由竞争受到限制;另一方面,资本雄厚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势必导致两败俱伤,因而为了共同的利益,它们之间往往容易彼此妥协,达成垄断协议。少数巨大企业以联合或协议等方式共同操纵和控制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这就形成了垄断。⑵ 垄断没有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一方面,垄断会限制竞争,从而改变自由竞争条件下经济机制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只是改变了竞争方式,并使得竞争更加激烈。特别是战后,不仅垄断资本之间存在竞争,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存在竞争,而且中小资本之间的自由竞争也依然存在。这些竞争的并存和相互交织,反映了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竞争的复杂性。 五 、论述题(答案要点)

1、 答:⑴ 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资本家把一定数量的剩余价值作为追加资本投入生产过程才使得再生产在扩大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表明,扩大再生产以资本积累为前提条件,资本积累实际上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不仅使资本家占有的资本不断增加,而且还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雇佣工人;因此它不仅是物质资料的扩大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大再生产。⑵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别人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 ⑶ 它体现了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资本家凭借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无偿地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就在于商品生产的所有权与劳动的分离。而资本积累过程就是不断扩大地制造这种分离。一方面资本所有者不断在扩大的基础上占有生产资料,另一方面

工人在扩大的基础上为资本所有者创造剩余价值。⑷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成为发达、富裕的经济。然而,无产阶级的贫困并没有消除而是依然存在,因为资本主义积累的规律仍然没有变。随着资本积累,社会财富的积累同贫困的积累并进,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

2、 答: ⑴ 经济增长是国民财富的增长,体现在价值上是国民总产值和国民收入的增长,体现在物质方面是总产品的增长,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所以,经济的增长应当表示总体生产能力的增强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⑵ 无论经济制度如何,任何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增长都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和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这两个基本因素是通过资本积累过程实现的,体现为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和资本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的逐年扩大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由于投入生产的资本的不断增长;第二,由于资本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⑶ 资本积累规律决定了,积累导致财富的增长与贫困的增长并存:一方面,生产率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剩余价值率的提高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得劳动力收入相对下降和过剩人口增加。结果是,生产的扩大不能被社会购买力全部吸收,造成相对生产过剩。当生产过剩出现时,只有减少生产,甚至一部分企业破产,才能恢复平衡。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总是被经济危机或经济停滞所打断,呈现为波动中的增长。

第四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一 、名词解释

产业资本、资本循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资本周转、周转时间、周转速度、劳动时间、生产时间、流通时间、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有形损耗、无形损耗、折旧、折旧率、预付资本总周转、年剩余价值率。个别资本、社会总资本、个别资本运动、社会资本运动、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价值补偿、物质补偿、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相对生产过剩、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产业资本的最根本特征是()

① 能够给它的持有者带来利润 ② 创造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③ 通过买卖活动获得利润 ④ 雇用工人来创造剩余价值

⒉ 产业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阶段上价值周转方式上的区别使资本分为() ① 借贷资本与商品资本 ② 实体资本与人力资本 ③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④ 货币资本与生产资本 ⒊ 产业资本不包括的一项是()

① 投入制造业的资本 ② 投入建筑业的资本 ③ 投入农业的资本 ④ 投入金融保险业的资本 ⒋ 产业资本的最根本特征是()

① 获得利润 ② 生产剩余价值 ③ 实现剩余价值 ④ 分配剩余价值 ⒌ 产业资本的循环中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① 借贷资本、商业资本、生产资本 ②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③ 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 ④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预付资本 ⒍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中不包括()

① 资本家消费剩余价值的多少 ② 生产的技术水平高低 ③ 市场销售情况 ④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 ⒎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划分依据是()

①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 ②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③资本的使用时间长短 ④资本不同部分的价格高低 ⒏ 资本主义远洋公司的货轮、铁路公司的列车属于() ① 固定资本 ② 流动资本 ③ 可变资本 ④ 商品资本 ⒐ 可变资本周转加速可以()

① 提高剩余价值率 ② 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③ 节约预付的可变资本 ④ 节约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 三 、多项选择题

⒈ 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

① 资本处于生产领域的时间 ② 自然力对劳动对象作用是时间 ③ 劳动时间 ④ 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⑤ 停工时间

⒉ 以厂房、设备、机器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① 流动资本 ② 固定资本 ③ 不变资本 ④ 可变资本 ⑤ 生产资本

⒊ 运输公司中用于货物运输的汽车是该公司的()()()()() ① 劳动资料 ② 劳动对象 ③ 固定资本 ④ 流动资本 ⑤生产资本

⒋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划分的区别是()()()()() ① 划分目的不同 ② 划分内容不同 ③ 划分依据不同 ④ 划分时间不同 ⑤划分阶段不同

⒌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表现在()()()()() ①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② 周转速度不同 ③ 价值回收方式不同 ④ 流通方式不同 ⑤ 物质要素更新的方法不同

⒍ 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表现在()()()()()

① 每个生产过程剩余价值量的增多 ② 年剩余价值量的增加 ③ 预付资本量的减少 ④ 剩余价值率的提高 ⑤ 年剩余价值率的提高

⒎ 造成固定资本正常损耗的是()()()()() ① 由于使用发生的损耗

② 由于自然力作用发生的损耗 ③ 由于人为因素使机器损坏

④ 由于劳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的固定资本价值的贬值 ⑤ 由于出现新技术和新发明而引起的原有固定资本贬值

⒏ 货币循环理论丰富了资本的概念,表明了资本()()()()() ① 只能被理解为运动,而不能被理解为静止物 ② 是自行增殖的价值 ③ 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

④ 离开运动,其价值不能增殖,剩余价值也无从产生 ⑤ 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⒐ 通过比较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可知,只有()()()()() ① 货币资本循环能揭示出m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② 货币资本循环形式能揭示出m的来源 ③ 生产资本循环形式能揭示出m的来源

④ 生产资本循环形式能揭示出m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 ⑤ 商品资本循环形式能表明生产和消费的内在联系

⒑ 为了弥补固定资本无形磨损的损失,资本家采取的办法有()()()()() ① 利用新技术 ② 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③ 延长劳动时间 ④ 提高劳动强度 ⑤ 提高对机器设备的利用率 ⒒ 产业资本是()()()()()

① 按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的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② 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并完成其相应职能的资本 ③ 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等部门的资本

④ 包括农业、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的资本 ⑤ 处于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本

⒓ 加速流动资本周转可以()()()()()

① 节省流动资本 ② 节省预付的可变资本 ③ 增加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 ④ 增加年剩余价值量 ⑤ 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四、简答题 1、 什么是产业资本?它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按照政治经济学的产业资本概念,目前所说的在第三产业中运动的资本是否都是产业资本?

2、 为什么产业资本循环需要保持连续性?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3、 思考纯粹流通时间不仅不创造价值,而且会对资本的增殖造成限制。 4、 思考纯粹流通费用的支出与资本在生产中的支出之间的本质差别。 5、 固定资本的磨损所丧失的价值是如何通过折旧来补偿的? 6、 预付总资本的周转是怎样计算的?

7、 资本周转对社会生产部门间的比例有何影响? 五 、论述题

1、 试述产业资本循环中各个阶段上一般商品职能和生产职能如何成为资本循环的一个阶段?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统一的内容是什么? 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它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有什么区别? 3、 什么是年剩余价值率?怎样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六、 计算题

1、 甲乙两个资本主义企业,甲企业资本周转时间为3个月,乙企业资本一年周转0.5次。问:(1)甲企业资本周转次数?(2)乙企业资本周转的时间? 1、 解:(1)n=U/u=12/3=4(次) n=U/u=12/0.5=24(个月)=2(年)

答:(1)甲企业资本周转次数为4次。(2)乙企业资本周转的时间为2年。

2、甲乙两个资本主义企业,预付总资本均为100万元,甲企业固定资本为总资本的80%,使用寿命为10年;乙企业固定资本为总资本的40%,使用寿命为5年;甲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10次,乙企业流动资本年周转15次,资本有机构成为9:1,剩余价值率为100%。求 (1)两企业的年剩余价值量各为多少?(2)年剩余价值率各为多少?(3)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各为多少?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产业资本:指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采矿业和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服务的交通运输业的资本。

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依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地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的增殖,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货币资本: 指产业资本在购买阶段上采取的职能形式,其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物质条件。

生产资本:指产业资本在生产阶段上采取的职能形式,其职能是生产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 商品资本:指产业资本在惜售阶段上采取的职能形式,其职能是实现商品包含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资本周转: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周转时间:指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周转速度: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周转的次数。

劳动时间: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产品所需要的时间。 生产时间:资本处在生产阶段的时间,也就是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入直接生产阶段开始到生产出产品为止的时间,它包括劳动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及停工时间。

流通时间:资本循环过程中处在购买阶段和售卖阶段的时间。

固定资本:以机器、厂房、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有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

无形损耗: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 折旧:根据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而为它的更新提取补偿基金的办法。 折旧率:每年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 预付资本总周转:指其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 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④ ⒉ ③ ⒊ ④ ⒋ ② ⒌ ② ⒍ ① ⒎ ① ⒏ ③ ⒐ ② 三 、多项选择题

⒈ ①②③④⑤ ⒉ ②③⑤ ⒊ ①③⑤ ⒋ ①②③ ⒌ ①②③④⑤ ⒍ ②③⑤ ⒎ ①②④⑤⒏ ①③④⑤ ⒐ ①③⑤ ⒑ ①②③④⑤ ⒒ ①②③ ⒓ ①②③④⑤ 四 、简答题(答案要点)

1、 答:⑴ 产业资本是指投放在工业、农业、建筑业、采矿业和为物质资料生产部门服务的交通运输业的资本。⑵ 产业资本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生产剩余价值,这一根本特征使产业资本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居于基础地位,其它一切形态的资本都是在产业资本活动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特有的运动。

2、 答:⑴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衔接的。产业资本只有顺利地依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地变换三种职能形式,才能正常地循环,实现价值的增殖。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阶段的统一,这三个阶段上资本的职能形式不同但都统一于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这一目的。⑵ 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中实现价值的增殖表明资本离不开运动,资本的概念中必然包含着运动,资本一旦停止了运动就不能增殖,因而也就不成为资本。⑶ 由于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处在流通过程,第二阶段处在生产过程,因此,产业资本循环也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

3、 答:⑴ 流通费用:资本在流通阶段不仅要花费时间,而且,为使资本形态发生变化还要发生各种费用,这部分费用就是流通费用,为了与生产在流通中的继续所发生的费用相区别,为使资本形态发生变化所支出的费用被称作纯粹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包括:买卖商

品的时间、商业簿记、货币制造和磨损。⑵ 耗费在这些方面的劳动并不创造价值,也不能在出售的商品价值中得到补偿,它只能在社会总剩余价值中扣除。

4、 答:⑴ 固定资本的磨损有两种:有形磨损即物质磨损和无形磨损即精神磨损。①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损耗。②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⑵ 根据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而为它的更新提取补偿基金的办法,叫做固定资本的折旧。

5、 答:⑴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它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⑵ 计算公式为:

6、 答:⑴ 由于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生产物质内容不同,所以资本的周转速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⑵ 在一定时期内,资本周转速度慢的部门,需要社会不断投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但却不向社会提供产品。⑶ 这样,必须合理安排资本周转速度不同的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使那些在一定期间内不提供产品但却需要投入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部门能够在不影响当前生产和正常社会生活的条件下维持自身正常的生产。

7、答: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用M’代表年剩余价值率,v代表预付可变资本,那么,M’=M/V=m’n。 五 论述题(答案要点)

1、 答:⑴ 商品资本循环是以商品资本为出发点,依次通过销售、购买、生产阶段,实现价值增殖,又回到商品资本形式的运动过程。用公式表示就是: Wˊ一GˊG一W…P…Wˊ

⑵ 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①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资本,而商品资本又是生产过程的结果。②商品资本的全部出售,全部被社会所消费是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因此,商品资本的循环揭示了生产与消费的内在联系。③商品资本循环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因为在这一循环形式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流通过程,是商品价值的实现和商品的被消费,这就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资本主义生产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不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⑶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各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产业资本运动的特性,但同时又各有自己的片面性。因此,必须把三种循环形式统一起来进行考察,才能够全面地把握产业资本运动的本质。

⑷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衔接的。产业资本只有顺利地依次通过三个阶段,相应地变换三种职能形式,才能正常地循环,实现价值的增殖。所以,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阶段的统一,这三个阶段上资本的职能形式不同但都统一于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这一目的。

2、 答:⑴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都属于生产资本,两者的区别归纳起来有:① 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价值是分多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流动资本价值则是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② 周转时间不同。固定资本周转时间长,流动资本周转时间短。③ 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固定资本是一次性预付,多次收回,回收期长;流动资本是一次性预付,一次性收回,回收期短。④ 物质更新方法不同。固定资本在发挥作用的期限内,不需要不断购买或更新;而流动资本,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都要在实物形式上不断更新。 ⑵ 两种划分的区别:① 划分的依据不同。划分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依据资本各部分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② 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不同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则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③ 划分的内容不同。不

变资本包括用于购买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资本;而固定资本只包括用于劳动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只是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却包括用于购买劳动对象和劳动力的资本。

3、 答:⑴ 流通时间和费用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完成使用价值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转化所必须花费的时间和费用,这一部分是生产过程在流通中的继续,所以从性质上仍属于生产领域;另一方面是完成价值形态的变化,在这一活动中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不增加任何社会使用价值,这一类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被称为纯粹流通时间和纯粹流通费用。这里所论述的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只是指纯粹流通时间和纯粹流通费用。

⑵ 流通时间:流通时间是资本循环过程中处在购买阶段和售卖阶段的时间,其中,更为重要的售卖时间。资本在流通时间所执行的职能是完成资本价值存在形式的变化,并不增加任何使用价值,所以,在这段时间内商品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在资本的流通时间内,资本的形态和地位决定了它不能作为劳动的吸收器来占有工人的劳动。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就越是在较长时间内不能增殖,因而,流通时间对资本增殖构成了限制。 六 计算题

1、 解:(1)n=U/u=12/3=4(次) n=U/u=12/0.5=24(个月)=2(年)

答:(1)甲企业资本周转次数为4次。(2)乙企业资本周转的时间为2年。 2、 解:(1)年剩余价值量:

M甲=v×m’×n=100/(9+1)×100%×10=100(万元) M乙=v×m’×n=100/(9+1)×100%×15=150(万元) (2)年剩余价值率

M甲'=M/v=100/10=1000% M乙'=M/v=150/10=1500% (3)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 n甲 =

= ==2.08(次)

n乙== =9.08(次)

第五章 剩余价值的分割

一、名词解释

成本价格、利润、利润率、年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商业利润、生产性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借贷资本、利息、利息率、银行资本、银行利润、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参与制、商业信用、期票、汇票、银行信用、银行券、国家信用、金融市场、股票、债券、股息、股票价格、创业利润、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泡沫经济、资本主义地租、租金、级差地租、虚假社会价值、绝对地租、土地价格

二、 单项选择题 ⒈⒉⒊⒋⒌⒍⒎⒏⒐ ⒈ 商品的成本价格是()④

①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② 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③ 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④ 所费资本补偿价值的转化形式。 ⒉ 平均利润是()①

① 各职能部门预付总资本获得的利润;② 部门内部各企业获得的利润; ③ 企业主收入的总和; ④ 部门之间各企业获得的利润。 ⒊ 商业利润是()③

① 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② 企业利润的一部分;

③ 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④ 超额利润的一部分。 ⒋ 平均利润形成后,超额利润()②

① 各部门内部的所有个别资本都可获得;② 只有部门内部的先进企业可获得; ③ 部门内部各企业都不能获得; ④ 部门之间各企业都不能获得。 ⒌ 银行利润率是()④

① 银行利润与银行全部资本的比率;② 平均利润率;

③ 平均利润率与利息率之差; ④ 银行利润与自有资本的比率。 ⒍ 股票价格是()③

① 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② 等于股票票面额; ③ 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④ 股权收入。 ⒎ 经营优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②

① 只须缴纳级差地租;② 既要缴纳级差地租,又要缴纳绝对地租; ③ 拥有土地所有权; ④ 不须拥有土地经营权垄断。 ⒏ 垄断条件下银行的新作用使银行变成了() ②

① 信用中介;② 万能的垄断者;③ 支付中介;④ 普通的中介人。 ⒐ 按距离实际资产的远近程度,虚拟化程度的上升顺序为() ④ ① 组合证券,金融衍生物,传统的股票等,政府债券; ② 金融衍生物,政府债券,组合证券,传统的股票等; ③ 政府债券,传统的股票等,金融衍生物,组合证券; ④ 传统的股票等,政府债券,组合证券,金融衍生物。 ⒑ 虚拟经济可()③

① 脱离实体经济;② 不以实体经济为基础; ③ 产生泡沫经济;④ 不需宏观调控。 三、 多项选择题

⒈ 利润和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

① 二者本来是同一个东西 ② 前者是后者的转化形式 ③ 后者是前者的本质 ④ 前者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⑤ 后者体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⒉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联系与区别:()()()()()

①前者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后者表示资本对劳动的剥削程度,前者小于后者 ② 前者是后者的转化形式,后者是前者的本质

③ 前者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后者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④ 一般利润率具有下降趋势,一般剩余价值率具有提高趋势 ⑤ 二者是同一剩余价值量

⒊ 阻碍一般利润率下降的因素包括:①②(3)(4)(5)

① 剥削程度的提高;② 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③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

④ 国际投资的增长; ⑤对外贸易的发展。 ⒋ 利息是()②()(4)()

① 平均利润; ② 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的报酬;③ 资本商品的价值; ④ 平均利润的一部分;⑤ 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 ⒌ 现代资本主义银行体系是:①②(3)(4)()

① 以中央银行为中心;② 商业银行为主体; ③ 辅以各种专业银行; ④ 政策性银行; ⑤ 以非银行金融业为补充的体系 ⒍ 最基本的信用工具是①()()(4)()

① 股票;② 商业票据;③ 存托凭证;④ 债券;⑤ 投资基金

⒎ 二战后,银行资本集中和垄断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①②(3)(4)(5) ① 银行资本规模不断扩大; ② 集中程度不断提高;

③ 大银行间的兼并和购并越演越烈;④ 金融机构多样化和银行业务范围扩大; ⑤ 银行信用活动遍及各个领域。

⒏ 资本主义信用的主要形式包括:①②()(4)()

① 商业信用;② 银行信用;③ 商品信用;④ 国家信用;⑤ 投资基金 ⒐ 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包括:①②(3)(4)(5)

①利润;② 平均利润;③ 利息和地租;④ 银行利润;⑤ 垄断利润等。 ⒑ 资本主义地租及其本质是:(①)()()(4)(5) ①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②租金;③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④ 体现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⑤ 农业资本家缴给土地所有者的超额利润。 四 、简答题

1、 何谓成本价格?它对资本主义企业的实际意义?

2、 简述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的内在联系。 3、 为什么说生产价格不违背价值规律?

4、 试说明平均利润下降与利润量增加并行不悖的原因与条件。 5、 垄断利润的来源有哪些?

6、 为什么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7、 说明目前银行业与非银行金融业发展的趋势。 8、 资本主义信用有哪些新发展?

9、 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绝对地租是否发生了变化、变化的表现和变化的趋势。 10、 说明建筑地段地租及其特点。

11、 说明土地价格具有上涨趋势的原因。 五 、论述题

1、 商业利润的来源和本质是什么?商业资本家是如何获得商业利润的?

2、 试述金融资本的形成和战后的新发展。说明金融寡头如何实现自己的全面统治。 3、 试说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关系。 4、 试析级差地租及其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5、 试析绝对地租及其产生的原因、条件和源泉。 六、计算题

全社会有甲乙丙三个部门,投资总额均为100亿元,资本有机构成分别为9:1、4:1、7:3,固定资本分别为总资本的80%、60%、40%,使用年限为10年;流动资本一年周转1次;m'为100%。计算:(1)各部门的所费资本总额?(2)剩余价值总额?(3)利润率?(4)平均利润率?(5)平均利润?(6)生产价格?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成本价格:是资本家生产商品时所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是资本家所费资本补偿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是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观念上的产物,它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利润率:指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年利润率:指年剩余价值量与年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是年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率:指一年的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平均利润:指各生产部门按社会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

生产价格:指等量资本能够提供等量利润的价格,它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它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商业资本:指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投在流通领域中专门经营商品买卖、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独立资本形式。

商业利润:指通过商业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而获得的平均利润。 生产性流通费用:指与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有关的费用。

纯粹流通费用:指与商品价值的运动有关的费用,是纯粹为商品价值的实现而引起的费用。 借贷资本:指借贷资本家或银行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放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利息: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作为使用借贷资本的报酬而付给借贷资本家是一部分平均利润,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率: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量与贷出的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量。 银行资本:指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获取利润而投入的自有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货币资本。

银行利润:银行利润是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扣除银行的各项运营费用之后的余额。

金融资本:是由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更高级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巨额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其集团。 参与制:是指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控制额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商业信用:是职能资本家之间以赊销商品的形式彼此互相提供的信用,是以赊销商品延期付款形式而形成的借贷关系。

期票:指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款项的凭证。它是债务凭证。 汇票:指由债权人向债务人发出的、要求债务人向第三人或持票人支付款项的命令书。它是债权凭证。 银行信用:是银行资本家以贷放货币形式向职能资本家提供的信用,实质上是银行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之间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银行券:是银行发出的、持票人可随时兑现的、用来代替私人票据的银行票据。

国家信用:以政府和国库收入作保证的、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向社会筹资的一种信用形式。 金融市场:是指货币资金的供给者与需求者相互结合,通过买卖信用工具,进行资金融通的场所。

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向股东发行的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它是资本所有权的证书,是一种长期信用工具。

债券:为筹资而按一定程序向社会公众发行的借款凭证。

股息:指股票持有者凭股票所获得的收入,是按股票票面额分得的一部分企业主收入,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股票价格:股息收入的资本化。其理论价格是股息与存款利息率的比率。 创业利润:指资本家在创办股份公司发行股票时所出售股票的价格总额大于其实际资本总额的差额。

虚拟资本: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能使其所有者定期获得一定收入的一切资本。 虚拟经济:指市场经济中那些没有价值却有价格的、其价格本质上是某种收入资本化的资产。它是从虚拟资本引申出来的。

实体经济:指从事实际生产和经营的活动,它包括产品的研制、开发、销售服务以及交通、旅游等为直接消费提供服务的经济活动。

泡沫经济:指以虚拟资产为对象进行经营的、以谋取利润或报酬为目的的经济活动。 资本主义地租:指在农业及其他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经营权而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它是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租金:指租地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全部货币额。 级差地租:指等量资本投在等面积而等级不同的土地上提供的产量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虚假社会价值:由于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劣等地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就高于优中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因而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总额就大于各级土地产品个别生产价格的总和,其差额就是虚假社会价值。

绝对地租:由土地所有权垄断决定的租用任何等级土地都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 土地价格:资本化的地租,或地租的资本化。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④ ⒉ ① ⒊ ③ ⒋ ② ⒌ ④ ⒍ ③ ⒎ ② ⒏ ② ⒐ ④ ⒑ ③ 三 、多项选择题

⒈ ①②③④⑤ ⒉ ①②③④⑤ ⒊ ①②③④⑤ ⒋ ②④ ⒌ ①②③④ ⒍ ①④ ⒎ ①②③④⑤ ⒏ ①②④ ⒐ ①②③④⑤ ⒑ ①④⑤ 四、 简答题(答案要点)

1、 答:⑴ 它是资本家生产商品时所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是资本家所费资本补偿价值的转化形式。以K表示成本价格,商品价值构成就由c+v+m转化为K+m。⑵ 成本价格对资本家的经营活动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它的补偿是实现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保证;它是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是资本家经营盈亏的分界线;它的高低是资本家竞争成败的关键。 2、 答:⑴ 平均利润率是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的基础和前提。⑵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平均利润率形成同一过程的二重结果。⑶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都以平均利润率形成为前提,生产价格又以平均利润为前提。⑷ 三者是一种逻辑递进的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3、 答:生产价格规律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的具体作用形式。因为:⑴ 虽然大多数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量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量不一致,但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是一致的;⑵ 尽管大多数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与其价值不相等,但整个社会的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一致的;⑶ 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

4、 答:⑴ 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可以并行不悖,是资本积累发展的二重结果。因为资本积累的发展不仅会引起利润率的下降,而且会引起资本量、从而可变资本量的增加,因而利润量也会增加。⑵ 二者同时并存的条件是积累时总资本增加的比例必须大于利润率下降比例的倒数。⑶ 因此,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一个利润率下降和利润绝对量增加的二重性规律。

5、答: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凭借其垄断地位而稳定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的来源主要有:⑴ 对国内雇佣劳动者剥削的大大加强;⑵ 对国外特别是殖民地、半殖民地或发展中国家雇佣劳动者和小生产者的剥削;⑶ 通过高价销售和低价购买占有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利润并对城乡小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剥削;⑷ 垄断资产阶级国家对国民收入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⑸ 通过不等价交换剥削和剥夺殖民地、半殖民地、发展中国家。 6、 答:⑴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作为使用借贷资本的报酬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⑵借贷资本使平均利润在量上分割为两部分:企业主收入和利息。这是由同一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决定的。同一资本的双重存在而只能由职能资本家生产一次平均利润,它必须在职能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之间瓜分,因而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7、 答:⑴ 资本主义银行体系及银行业的发展:①银行是充当货币借贷中介和货币支付中介的企业,它的突出特点是中介作用。现代资本主义银行体系已发展为一个以中央银行为中心,商业银行为主体,辅以各种专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体系。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银行业不仅数量、种类、分支机构日益发展,而且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货币金融市场中枢,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社会范围的公共簿记和生产资料的公共分配形式。③目前,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是:规模集中化;全球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证券化;工具电子化。⑵ 非银行金融业的发展:①非银行金融机构是指银行业以外那些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②在当代西方国家得到了日益多样化发展。 ⑶ 当前,银行业和非银行金融业之间的业务相互渗透,二者的界限日益模糊。

8、 答:主要表现在:⑴ 金融创新与证券化;⑵ 金融衍生物的发展及市场扩展;⑶ 公共投资机构日益占统治地位;⑷ 投资基金的发展。

9、 答: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发展的事实表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有了明显提高,但由于土地价格不加入农产品生产价格的形成,而其在统计资料中却占很大比重,扣除这个因素,还不能说目前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已接近甚至高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并没有消失,而是原有来源的绝对地租具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其来源也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来源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即使将来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赶上甚至超过工业,绝对地租也不会消失,只是其来源会发生变化。 10、 答:它是建筑资本家为取得建筑用地使用权而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地租。其特点:⑴ 地理位置差异对级差地租具有决定性影响。⑵ 包含明显的垄断地租因素。⑶ 城市土地经营的巨资性和土地投机对建筑地租有很大影响。

11、 答:从长期发展看,它具有不断上涨的趋势。原因主要有:⑴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加引起的占用农业土地,必然导致土地供不应求,土地价格上涨。⑵ 土地需求的增长导致的土地所有权垄断的加强和绝对地租的增长,推动了土地价格的上涨。⑶ 土地投机活动对土地价格的上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⑷ 从长期看,平均利息率的下降趋势必然会引起土地价格的不断上涨。

五、 论述题(答案要点)

1、 答:⑴ 商业利润的来源。① 商业资本家的纯粹商品买卖活动是非生产活动,不能成为商业利润的来源。② 表面上看,商业利润来自于商品的购销差价。但这只是商业资本获取利润的途径,并不是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③ 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⑵ 商业利润的本质。它是商业资本参加利润平均化而获得的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既反映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又反映他们之间瓜分剩余价值的竞争关系。

⑶ 商业利润是通过商业资本参加利润率平均化而获得平均利润的。① 商业资本的运动构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一个必要环节,它和产业资本共同构成职能资本。② 商业利润的量必须等于平均利润。这是由产业部门和商业部门之间的资本竞争决定的。③ 商业资本作为职能资本参加利润率的平均化过程,从而形成职能资本的平均利润率。④ 商业资本家按职能资本平均利润率计算,从而获得低于平均利润的商业利润。

2、 答:⑴ 金融资本是由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一种更高级垄断资本。金融资本形成有三条途径:① 银行垄断资本渗入工业企业;② 工业垄断资本渗入银行业;③ 双方互派代表,互兼要职,实现人事结合。 ⑵ 二战后,金融资本集团的新变化主要表现为:⑴① 工业资本对银行资本的依赖性更为增强,金融资本集团的规模和实力大大超过战前;⑵② 金融财团内部的家庭色彩日益淡化;③金融财团间的相互渗透日益加剧。

⑶ 金融寡头是指掌握着巨额金融资本的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其集团。①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② 金融寡头还采用种种办法在政治上操纵和控制国家机器,对政治领域进行统治。③ 二战后,银行资本集中和垄断的新发展强化了金融资本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统治。

3、 答:⑴ 当虚拟资产膨胀到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一倍以上时,就可以称作虚拟化经济。 ⑵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产物。① 前者以后者为基础,没有后者,前者就没有存在的根据。② 后者不发展,前者如何膨胀也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③前者适应后者,就会对后者的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前者脱离后者而过度膨胀,就会产生“泡沫经济”,对后者的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④虚拟化经济已成为整个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经济的正常运行也要依赖于它的正常运行。

⑶ 稳定虚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虚拟经济的稳定是当代经济正常运行的条件,它既不能过度繁荣,也不能过度萧条。因此,必须加强对虚拟经济的宏观调控。

4、 答:⑴ 它是指等量资本投在等面积而等级不同的土地上提供的产量不同,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它是农业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⑵ 土地的等级差别是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或自然基础,它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有限性和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⑶ 土地所有权只是这部分超额利润转化为级差地租、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原因。⑷ 级差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5、 答: ⑴ 绝对地租就是由土地所有权垄断决定的租用任何等级土地都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 ⑵ 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构成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 ⑶ 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根本原因。⑷ 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六 计算题

解:(1) K甲=c+v =100×80%×(1/10)+(100×9/(9+1)-100×80%)+100/(9+1) =8+10+10=28(亿元)

K乙=c+v =100×60%×(1/10)+(100×4/(4+1)-100×60%)+100/(4+1) =6+20+20=46(亿元)

K丙=c+v =100×40%×(1/10)+(100×7/(7+3)-100×40%)+100/(7+3)×3 =4+30+30=64(亿元)

(2) m甲=v甲·m'=10×100%=10(亿元) m乙=v乙·m'=20×100%=20(亿元) m丙=v丙·m'=30×100%=30(亿元)

(3) P'甲= m甲/C甲=10/100=10% P'乙= m乙/C乙=10/100=10% P'丙= m丙/C丙=10/100=10%

(4) '==60/300=20%

(5)P'=100×20%=20(亿元) (6)生产价格甲= K甲+生产价格乙= K乙 + 生产价格丙= K丙+

=28+20=48(亿元)

=46+20=66(亿元) =64+20=84(亿元)

第六章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周期

一、名词解释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国有企业、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财政政策调节、货币信贷政策调节、计划管理、信用扩张、信用紧缩 二、单项选择题 ⒈ 社会资本是()

① 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② 许多个别资本的总和 ③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的总和 ④ 各生产和流通部门资本的总和 ⒉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为了说明() ① 剩余价值的来源 ② 个别资本循环所必需的内部条件

③ 剩余价值率怎样才能提高 ④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⒊ 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要求()

① 第I部类有资本积累,第II部类可以没有 ② 两大部类都要有资本积累 ③ 第II部类有资本积累,第I部类可以没有 ④ 两大部类都不必有资本积累 ⒋ 从发展趋势上看,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在再产过程中() ① 资本的技术构成会提高,资本的价值构成不变 ② 资本的价值构成会提高,资本的技术构成不变

③ 随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降低 ④ 随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会不断提高 ⒌ 社会总产品是()

① 当年新创造价值的总和 ② 一定时期社会各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③ 当年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 ④ 当年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 ⒍ 各个别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是通过() ① 生产过程发生关系的 ② 分配过程发生关系的 ③ 消费过程发生关系的 ④ 流通过程发生关系的 ⒎ 经济危机是()

① 社会化大生产共有的经济现象 ② 商品经济共有的经济现象

③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特有的经济现象

④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特有的经济现象 ⒏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决定阶段是()

① 危机阶段 ② 萧条阶段 ③ 复苏阶段 ④ 高涨阶段 ⒐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依次是()

① 危机、萧条、高涨、复苏 ② 危机、高涨、萧条、复苏 ③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④ 高涨、危机、萧条、复苏 三、多项选择题:

⒈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前提是()()()()() ① 整个社会生产都是资本主义生产 ② 不变资本价值一次全部转移

③ 产品按价值出售并且没有对外贸易 ④ 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⑤ 社会总产品价值由c+v+m组成

⒉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① I(v+m)=IIc ② I(v+△v+m/x)=II(c+△c) ③ II(c+v+m)=I(v+m)+II(v+m) ④ I(c+v+m)=Ic+IIc ⑤I(c+v+m)=I(c+△c)+II(c+△c)

⒊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

① I(v+m)>IIc ② II(c+m-m/x) >I(v+m/x) ③ I(v+m)+II(v+m) >II(c+v+m) ④ I(c+v+m) > Ic+IIc ⑤II(c+m-m/x) >I(v+m) ⒋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

① I(v+△v+m/x)=II(c+△c) ② I(c+v+m)=I(c+△c)+II(c+△c) ③ I(c+v+m)=Ic+IIc ④ II(c+v+m)=I(v+m)+II(v+m) ⑤II(c+v+m)= I(v+△v+m/x)+ II(v+△v+m/x) ⒌ 随着科技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出现()()()()() ① 剩余价值率有提高趋势 ② 利润率有下降趋势 ② 利润量有增加趋势 ④ 利息率有下降趋势 ⑤ 生产资料生产有优先增长趋势

⒍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 ①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②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② 社会大生产的必然趋势 ④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⑤ 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⒎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①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 ②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③ 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④ 社会化大生产 ⑤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 ⒏ 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是()()()()()

① 克服经济危机的根本手段 ② 经济复苏和高涨的物质条件 ③ 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原因 ④ 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⑤ 在再生产周期的高涨阶段发生的

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经济表现是()()()()() ①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的矛盾

② 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③ 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④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经济利益的矛盾 ⑤ 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利害关系的矛盾

⒑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① 一种带有暂时军事性质的垄断资本主义 ② 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③ 国家资本同私人资本主义相融合的垄断资本主义 ④ 改变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⑤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之一

⒒ 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①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②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规律的作用和要求

③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 ④ 资本主义各国防止和逃脱经济危机的需要 ⑤ 为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⒓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包括()()()()()

①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 ② 国家财政拨款直接兴办企业 ③ 私人企业国有化 ④ 国私共有合营企业

⑤ 国家以多种方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

⒔ 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的形成途径包括()()()()() ① 国有企业向私人出售部分股票 ② 国家和私人共同投资合办企业 ③ 国营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合并 ④ 私人租赁或承包国有企业 ⑤ 国有企业对私人企业参股

⒕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有()()()()()

① 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活动总体运行不协调 ② 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 ③ 竞争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破坏 ④ 无法妥善解决外部性问题 ⑤ 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矛盾

⒖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有()()()()() ① 谋求国民经济总量平衡 ② 实现充分就业 ③ 谋求稳定经济增长率 ④ 平抑经济波动,稳定物价 ⑤ 谋求公平与效率

⒗ 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手段有()()()()() ① 收入政策 ② 财政政策 ③ 货币信贷政策 ④ 计划管理 ⑤ 产业政策

⒘ 现代资本主义市场模式的类型有()()()()() ① 美国有调节的市场模式 ② 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③ 韩国模式 ④ 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模式 ⑤ 法国经济计划主导型模式

⒙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是()()()()()

① 程度有所减轻 ② 同期性与非同期性相互交错 ③ 危机周期缩短 ④ 经济周期变形 ⑤ 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四、简答题

1、 简要说明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内容。

2、 在技术进步的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为什麽生产资料必须优先增长? 3、 固定资本补偿有何特点和规律性? 4、 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麽?

5、 怎样理解经济危机周期性与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的关系? 6、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周期的新特点。

7、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怎样产生的?战后为何得到了迅速全面的发展?

8、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是什么?

9、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及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五、 论述题

1、 试说明扩大再生产实现的过程、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内容。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哪些主要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如何说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3、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有哪些?它们是怎样运用这些手段来进行宏观调控的?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相互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国有企业:指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投资兴办或国家收购原来属于私人所有的企业而形成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由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的垄断资本。

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手段及法律规范和行为准则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干预和调节。

财政政策调节:政府为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所制定的关于财政运作的原则和行为准则。 货币信贷政策调节:货币政策是国家用来管理货币和信用以调节经济活动的政策。 计划管理:指国家通过计划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

信用扩张:指在经济收缩期间,中央银行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购买政府债券,促使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影响经济发展的一种货币信用政策调节手段。

信用紧缩:指在经济膨胀期间,中央银行通过抛售政府债券,收回货币,减少货币供应量,促使商业银行收缩信贷规模,影响经济发展的一种货币信用政策调节手段。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① ⒉ ④ ⒊ ② ⒋ ④ ⒌ ② ⒍ ④ ⒎ ④ ⒏ ① ⒐ ③ 三 、多项选择题

⒈ ①③ ⒉ ①③④ ⒊ ①② ⒋ ①②⑤ ⒌ ①②③④⑤ ⒍ ②④⑤ ⒎ ②⑤ ⒏ ②④ ⒐ ①②③ ⒑ ②③⑤

⒒ ②③④⑤ ⒓ ①④⑤ ⒔ ①②⑤ ⒕ ①②③④⑤ ⒖ ①②③④⑤ ⒗ ①②③④⑤ ⒘ ①②④ ⒙ ①②③④⑤ 四、 简答题(答案要点)

1、 答: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⑴ 基本实现条件: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可用公式表示为:I(v+m)=Ⅱc,它表明第一部类向第二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与第二部类向第一部类提供的生活资料,二者在价值上必须相等。

⑵ 由此还可以引申出两个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① I(c+v+m)= Ic+Ⅱc,即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应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保持一致;② Ⅱ(c+v+m)=I(v+m)+Ⅱ(v+m),即第二部类生产的生活资料,应与两大部类对生活资料的需求保持一致。

2、 答: ⑴ 在科学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条件下,生产资料必然优先增长,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⑵ 在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原有预付资本和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越来越大,转化为可变资本的部分越来越小,从而社会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必然快于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必然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速度。

⑶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指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增长得最快,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也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得快。

⑷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并不是说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的生产而孤立地增长,更不意味着生产资料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越快越好。因为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归根到底要依赖于或受制约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这表现在:① 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求要依赖于第二部类生产的增长来提供。② 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制造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品种、规格直接决定于第二部类生产的发展。③ 第一部类为本部类制造的生产资料的增长最终也要受到第二部类生产发展的制约。

3、 答: ⑴ 特点:① 不同固定资本的价值补偿与实物补偿并不一致。因为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固定资本在实现价值补偿后,并不在当年实现实物补偿,而是以折旧基金的形式积累起来。因此,社会就会有一部分生产资料价值不能实现,从而社会再生产不能正常进行。 ⑵ 不同固定资本补偿的具体时间和数量不同。一部分固定资本正在折旧,另一部分固定资本则正在实物更新,它们在时间和数量上都可能不一致。 ⑶ 规律性。只有处于不同补偿阶段的不同固定资本在时间上互相衔接、在数量上互相平衡,第一部类的全部生产资料就可以实现。所谓时间上互相衔接,就是要求正在提取折旧基金进行价值补偿的固定资本与正在用折旧基金进行实物更新的固定资本,在时间上大体上能相互衔接;所谓数量上的相互平衡,就是要求每年提取折旧基金的固定资本价值量与每年进行实物更新的固定资本价值量能大体上相当。因此,不同固定资本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价值量上的相互平衡和时间上的相互衔接,就是固定资本补偿的规律性。

4、 答: ⑴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隔若干年发生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⑵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⑶ 这一基本矛盾在社会再生产中的经济表现:① 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② 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5、 答: ⑴ 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为摆脱危机、促进繁荣和高涨准备了物质条件。固定资本更新会推动生产资料部门的恢复和发展,带动消费资料生产的回升,从而增加社会需求,刺激生产发展。

⑵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前提。固定资本更新会促进社会生产力急剧增长,技术水平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其结果又加剧了生产迅速增长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的矛盾,从而导致新的经济危机。

6、 答: ⑴ 社会资本再生产周期缩短,危机频繁,并且周期各阶段界限和特点已不如战前明显。⑵ 危机的程度及引起的社会震荡不如战前严重。⑶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同步性和非同步性交错出现。⑷ 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出现了所谓的“滞涨”。战前的危机阶段是商品供过于求,物价下跌;而战后的危机阶段则是生产过剩和商品供过于求仍然存在,同时又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7、 答: ⑴ 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获得较快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为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做了进一步调整,以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质,通过私人垄断资本同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相结合,通过强化和扩大国家的经济职能,促使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经常的、广泛的干预和调节,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⑵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原因。①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巨大推动,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提高,也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私人垄断资本已无力驾驭高

度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不得不借助于国家政权的力量,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干预,以缓和各种激化的矛盾。② 规模巨大企业的出现,要求国家垄断资本参与。③ 是经济恢复和克服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④ 是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8、 答: ⑴ 现代市场经济的现实说明,与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观念相反,市场机制并非万能,特别是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实际表现为市场失灵。 ⑵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主要表现是:

① 单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难以妥善解决外部性问题。 这会使个别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冲突,经营者从中获利,使外部经济主体、公民健康、社会治安和社会道德风尚受到损害。 ② 市场主体行为目标具有短视性。这必然导致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不一致,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运行不统一,个别企业有组织性、计划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③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由于竞争的外在压力,又由于单个主体信息量不足,从而造成生产的盲目扩张和收缩,供求关系的剧烈波动。这会导致资源和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

④ 市场调节只以效率原则为标准,会造成个人收入分配不公,从而引发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等等,影响社会经济均衡发展。

⑤ 市场调节不能解决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总供给和总需求总是处于矛盾之中,后者落后于前者具有不断加剧趋势;产业结构和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矛盾则使各产业部门之间不能保持恰当比例关系。这不仅决定了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而且形成了垄断, 也加剧了产业之间的不平衡,使产业结构和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总是处于矛盾之中。 9、 答: ⑴ 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调节,一般是要实现以下目标:① 谋求国民经济总量平衡;② 实现充分就业;谋求稳定的经济增长率;③ 平抑经济波动,防止萧条或衰退;④ 稳定物价,防止和抑制通货膨胀;⑤ 谋求公平和效率,改善公民福利。所有这些目标的实质,就是协调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缓和社会经济矛盾。

⑵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的主要内容:一是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规范市场的经济活动;二是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协调资产阶级各集团间的经济利益;三是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实现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 五、 论述题(答案要点)

1、 答: ⑴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是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和物质上都得到补偿。 ⑵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① I(V+m)>Ⅱc;② Ⅱ(c+m-m/x)>I(v+m/x)。

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通过三方面的交换实现:① I(c+△c)在第一部类内部交换; ② Ⅱ(v+△v+m/x)在第二部类内部交换;③ I(V+△v+m/x) 和Ⅱ(c+△c)在两大部类之间交换。 ⑷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① 基本实现条件:I(v十△v+m/x)=Ⅱ(c+△c) 。它一方面表明,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客观上要求保持平衡;另一方面表明,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的积累存在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② I(c+v+m)=I(c+△c)+Ⅱ(c+△c) 。它表明,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不仅要补偿两大部类已经消耗的生产资料,而且要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反映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与生产资料需求之间的关系。

③Ⅱ(c+v+m)=I(V+△v+m/x)+Ⅱ(v+△v+m/x) 。它表明,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与原有的和追加的工人以及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相平衡,反映了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生产与社会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关系。总之,两大部类之间只有保持正确的比例关系,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2、 答: ⑴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可以划分为三种基本形式:① 国有垄断资本(国有企业)。它是指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投资兴办或国家收购原来属于私人所有的企业而形成的从事生产

经营活动的、由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的垄断资本。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形成途径主要有三条:国家通过财政拨款直接投资兴办国有企业;实行国有化政策,即国家通过高价收买,把私人企业收归国有;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② 国私共有垄断资本。国私共有垄断资本是指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共同兴办的企业,实现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的资本结合。它的产生,一是通过国家购买私人垄断企业的部分股票;二是私人垄断资本购买国有企业的部分股票;三是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联合投资兴办新的企业。③ 国家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主要有: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大量订货;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支,提高社会购买力等。

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即维护垄断资本的统治和垄断集团的高额利润。① 国有企业表面上是“国有”,但实质仍是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的。② 国私共有合营的企业实质是,可以使私人垄断资本直接利用国家资本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以利于它们攫取更多高额垄断利润。③ 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私人资本再生产过程,有利于私人垄断资本是十分明显的。

⑶ 以上分析表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主要方面紧密地结合起来,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更高的垄断利润;资产阶级国家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调节社会经济和各种阶级矛盾,以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和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生存。

3、 答: ⑴ 是作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通过国有企业和国私共有企业占有的资本,以数目巨大的商品供应者和购买者的身份进行活动,直接控制和调节资本主义再生产。

⑵ 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经济计划等政策和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广泛的调节。

①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影响社会经济活动所制定的关于财政运作的原则和行为准则。它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性措施对一定的宏观经济变量进行控制,从而实现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②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为着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措施。调节的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

③ 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国家对收入分配过程进行宏观控制的政策措施。它是资产阶级政府对整个再生产过程进行调节的又一重要手段,其基本内容是政府通过有意识的措施,调节工资、利润和其它收入间的关系,达到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干预和调节。

④ 经济计划。对国民经济实行计划管理和调节,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已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和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手段和综合形式,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运用经济计划这一调节手段。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形式多样,但它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计划一般是指导性或参考性的,对企业约束力不强;二是,大多数计划的内容一般只规定笼统的总任务和总指标,不定具体指标;三是,计划虽然包括国民经济发展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但重点是面向长期和长远目标的计划;四是,计划的实施不是依靠行政命令,主要是通过国家的经济政策,借助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把私人企业引导到国家希望的轨道上来。

第八章 资本的国际运动和世界经济关系

一、名词解释

国际价值、商品资本国际化、货币资本国际化、生产资本国际化、跨国公司、世界贸易组织、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新秩序、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 二、单项选择题

⒈ 战后产业资本迅速国际化的根本原因() ① 新科技革命促使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② 发达国家出现了庞大的“过剩资本” ③ 现代化交通通讯缩短了世界空间距离 ④ 发达国家为援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 ⒉ 战后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① 国际卡特尔 ② 国际辛迪加 ③ 国际托拉斯 ④ 跨国公司 ⒊ 世界两极结构的结束,迫使“欧共体”加快一体化进程,它于1993年1月1日宣告成立()

① 欧洲自由贸易区 ② 大西洋经济联盟 ③ “欧洲联盟” ④ 西欧北非共同体 ⒋ 在世界市场上商品交换的基础是()

① 国内价格 ② 国际价格 ③ 国际价值 ④ 国内价值 ⒌ 国际生产价格等于()

① 成本价格与国际平均利润之和 ② 成本价格与国内平均利润之和 ③ 成本价格 ④ 国内生产价格

⒍ 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资本国际运动是() ① 货币资本的国际化 ② 生产资本的国际化 ③ 商品资本的国际化 ④ 虚拟资本的国际化 三、 多项选择题

⒈ 资本的国际运动形式包括()()()()() ① 货币资本的国际化 ② 生产资本的国际化 ③ 商品资本的国际化 ④ 实物资本的国际化 ⑤ 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⒉ 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作用的表现为()()()()() ① 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各种经济资源)在各国的配置。 ② 刺激各国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推动世界的科技进步。

③ 在固定的分工模式和价值规律作用下,形成国际社会的两极分化。 ④ 导致平均利润率上升。 ⑤ 可消除各国的关税壁垒

⒊ 借贷资本的国际运动方式包括两种类型()()()()() ① 国际信贷 ② 债券投资 ③ 证券投资 ④ 短期信贷 ⑤ 消费信贷 ⒋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包括()()()()()

① 自由贸易区 ② 关税同盟 ③ 共同市场 ④ 经济同盟 ⑤ 政治经济完全一体化 ⒌ 从现实情况看,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会()()()()() ① 缩小全球贫富差距 ② 拉大全球贫富差距

③ 扩大世界性经济危机范围 ④ 降低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 ⑤ 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深化 ⒍ 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

① 是贯穿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规律 ② 是暂时的规律

③ 主要由各国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④ 也会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

⑤ 使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实力此消彼长

⒎ 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关系的特征是()()()()() ① 敌对的 ② 具有相互依赖性

③ 仍具有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性质 ④ 融合的性质 ⑤ 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 四、简答题

1、 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如何发挥作用?

2、 简述三种形态资本的国际化及各自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五 、论述题

1、 如何认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 如何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3、 在资本国际化过程中经济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相互间通过对外贸易和经济合作关系建立起来的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世界市场是各种形态资本即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国际化运动的舞台,也是世界经济关系的载体。 国际价值:指在世界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参与世界市场的各国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由生产某种商品和服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 商品资本国际化:指商品资本在世界市场上的销售活动,商品资本的国际运动主要借助于国际贸易形式进行。它是资本国际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货币资本国际化:指货币资本作为世界货币发挥的职能和它作为借贷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运动。

生产资本国际化:指资本在国外直接进行生产性投资,把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活动由国内扩大到国际范围。这不仅意味着资源配置的国际化,而且是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并形成固定的国际分工模式。 跨国公司: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在统一的决策体系下从事国际生产经营活动的现代企业。它是生产资本国际化的重要载体。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一体化首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有一定地缘联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或融合。其主要形式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一般说来,这些形式体现了经济一体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国际化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即经济全球化阶段。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资源如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等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配置和重组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影响与融合、相互竞争与制约的发展趋势。

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指各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的差异和由此引起的各国经济实力地位的变化。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它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也造成各国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 国际经济新秩序:1974年4月召开的第六届特别联大会议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要求实行各国主权平等的原则,各国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解决世界经济问题,改善贸易条件,改革国际货币金融制度,修改国际工业产权

制度,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解决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平衡的关键。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② ⒉ ③ ⒊ ④ ⒋ ③ ⒌ ① ⒍ ③ 三 、多项选择题

⒈ ①②③ ⒉ ①②③ ⒊ ①③ ⒋ ①②③④⑤ ⒌ ②③⑤ ⒍ ①④⑤ ⒎ ②③⑤ 四、 简答题(答案要点)

1、 答: ⑴ 当商品进入世界市场后,在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各国之间商品交换的尺度就不再是国内价值,而是国际价值或国际生产价格。⑵ 商品的国际价值是指,在世界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参与世界市场的各国的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由生产某种商品和服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国际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⑶ 决定商品国际价值的因素包括:劳动生产率、劳动强度、世界市场上不同贸易国的商品数量比例。⑷ 在世界市场上,人们只承认由生产商品和劳务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国际价值,并且按照国际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受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国际价格可能会偏离国际价值,但从长远观点看国际价格与国际价值仍然是相吻合的。⑸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① 自发地调节社会总劳动(各种经济资源)在各国的配置。② 刺激各国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推动世界的科技进步。③ 在固定的分工模式和价值规律作用下,形成国际社会的两极分化。⑹ 在统一的世界市场上,如果资本和劳动力能够自由地流动,如同国内市场上利润率的平均化一样,世界市场上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也具有平均化的趋势,从而使得商品的国际价值转化为国际生产价格。商品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但是,现实情况是,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由于发达国家垄断势力的存在,存在价值交换的不等价现象,即以较少的国民劳动换取另一国较多的国民劳动的现象。由于政府干预等因素,资本和劳动的自由流动存在着一定的限制,利润率的平均化和国际生产价格的形成都存在着很大的困难。

2、 答: ⑴ 商品资本的国际运动主要借助于国际贸易形式进行,商品资本的国际运动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① 投在对外贸易上的资本能获取更大的利润,驱使资本家去开拓国外市场。② 对外贸易能调节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运行。③ 资本家还可以利用对外贸易来缓和和转嫁国内的经济危机。④ 现实中,国际贸易中存在着不等价交换,而市场并非充分竞争的市场,贸易保护长期存在,贸易摩擦与争端经常发生。从历史上看,贸易保护是资本主义建立自己工业体系的有力手段,一旦他们已经发展到可以面对世界市场上的一切竞争时,往往转向而且希望别国转向自由贸易。

⑵ 所谓货币资本国际化,是指货币资本作为世界货币发挥的职能和它作为借贷资本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运动。以借贷资本输出的货币资本,流动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国际信贷和证券投资。具体而言,前者又可分为短期信贷和中长期信贷,后者则可分为政府债券、公司债券和公司股票。货币资本的国际化,尤其是国际借贷资本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① 借贷资本的国际流动为生产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的国际性经营活动提供了融资和投资的渠道,从而提高了资本的配置效率。② 国际资本市场具有信息导向功能,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活动提供了信息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开放经济的平稳运行。③ 大量创新金融工具的出现,为资本家的投机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条件,而国际虚拟资本运动的膨胀成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隐患。

⑶ 生产资本的国际化是指资本在国外直接进行生产性投资,把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活动由国内扩大到国际范围。这不仅意味着资源配置的国际化,而且是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并形成固定的国际分工模式。国际直接投资采取的基本形式是:股份制合资企业、合同制合资企业、独资企业等。跨国公司是生产资本国际化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

推动了资本国际化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① 跨国公司的经营方式标志着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方式彻底突破了国界,资本的价值增殖已完全成为世界性的过程。② 跨国公司以价值增殖为动力,以世界市场为运作的舞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带动了国际贸易和国际信用的发展。③ 跨国公司的生产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双刃剑”的效果。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从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中获得溢出效益,另一方面,却造成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公司严重的依赖,抑制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五 、论述题(答案要点)

1、 答:⑴ 资本国际运动的发展要求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活动连结在一起。各国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从而推动了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⑵ 经济一体化首先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有一定地缘联系的若干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经济联合或融合。其主要形式有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一般说来,这些形式体现了经济一体化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⑶ 经济一体化的出现和发展,既反映了世界经济格局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加强,也反映了各国间尤其是发达国家间竞争的加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力促进了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与投资,推动了生产国际化的巨大发展。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集团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融合与冲突、集团之间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矛盾与摩擦、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即相互合作又相互斗争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总的来看,经济一体化还会呈现加强的趋势。

⑷ 20世纪90年代以来,资本国际化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即经济全球化阶段。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资源如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等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配置和重组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影响与融合、相互竞争与制约的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积极的一面主要指经济全球化会优化全球的资源配置。消极的一面包括:由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控制着全球化的节奏和格局,经济全球化会导致全球利益的分配不均;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世界市场危机的一些新的因素,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又使得一国经济危机在世界市场上表现出来,影响着世界经济危机的产生和发展。

⑸ 信息通讯技术革命、跨国公司、各国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都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目前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障碍,远没有实现真正的经济全球化。

2、 答: ⑴ 资本的国际运动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到世界范围内,从而形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现代世界经济体系主要反映的是资本之间为追求更大利润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因而反映的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

⑵ 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来看,二次战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关系表现为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的态势。发达国家间的经济斗争主要表现在科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货币金融等领域。发达国家间的经济相互融合表现在:二次战后发达国家间经济联系与相互往来增强,发达国家相互间的贸易和投资的比重大为提高。并且,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经济组织,发达国家间的国际经济协调得到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达国家间的矛盾。

⑶ 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来看,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关系构成国际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反映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关系的本质。在一次战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关系表现为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支配与依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二次战后,虽然旧殖民体系瓦解,但发达国家又开始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因而使现在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具有

了以下特征。① 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相互依赖性。②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仍具有剥削与被剥削、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性质。由于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从总体上控制着世界的生产和流通,左右着重大的国际经济事务,发达国家把控制和剥削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关系,极力贯彻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货币金融领域之中。

⑷ 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来看,由于发展中国家大都具有相同的历史经历,经济发展水平接近,所处的现实地位和利益趋向基本相同,这就为它们发展彼此之间的经济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此也决定了它们的合作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新型的国际经济关系。但是应当看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也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发展中国家整体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制约经济合作向深度发展。它们各自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也影响着合作基础的加固。

3、 答: ⑴ 伴随着资本的国际运动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与经济矛盾也并行发展,使得各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实力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而出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⑵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 在发达国家内部存在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二战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此消彼长、不断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多极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到70年代初步形成了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② 在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存在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差距逐渐扩大,形成了多样化的国家类别,大致可以划分为石油生产和输出国、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原料及初级产品生产和出口国及最不发达国家。③ 而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突出的表现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的不断拉大。资本的国际化运动非但没有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反而使其扩大。而全球化过程中信息技术革命、金融自由化更加深了全球贫富差距,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下,而且生态环境恶化。主要原因在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组织,控制贸易和投资方面的规则制订权,垄断世界市场,使真正意义的比较优势、国际分工不可能实现。

⑶ 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打破发达国家的束缚和控制,获得与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平等权利。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建立平等互利、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广大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与斗争,1974年提出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更要坚决反对发达国家试图控制经济全球化“游行规则”的霸权行为,通过协调立场和加强合作来促进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第九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

一、名词解释

小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私人权力、资本社会权力、积极扬弃、消极扬弃、自我扬弃、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发展规律 二 、单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是()

① 生产力自身运动的规律决定的 ② 价值规律决定的

③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运动的规律决定的 ④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 2.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① 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② 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资本主义 ③ 最终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④ 全世界同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⒊ 任何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都是() ① 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② 一种随机过程

③ 一种没有规律的过程 ④ 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⒋ 马克思主义评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

① 严格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并以生产力为标准 ② 以道义原则为为标准 ③ 要剥削者个人对既有的生产关系负责 ④ 否定它的历史作用 ⒌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调整是() ① 从自由竞争到国家垄断 ② 从垄断到国际垄断

③ 股份公司的出现 ④ 从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⒍ 股份公司支配的资本的性质是()

① 个人资本 ② 社会资本 ③ 私人资本 ④ 中小资本 ⒎ 社会消费力取决于()

① 绝对购买力 ② 绝对的生产力 ③ 绝对的消费力 ④ 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 ⒏ 决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灭亡的根本矛盾是()

① 私人权力与社会权力的矛盾 ② 生产目的与生产手段的矛盾 ③ 剩余价值生产与实现的矛盾 ④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⒐ 股份公司是()

① 对资本的积极扬弃 ② 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发展形式 ③ 对资本的消极扬弃 ④ 资本积聚的适当形式 ⒑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长期发展演变过程表明() ① 资本是生产力发展的绝对形式

② 资本自行扬弃是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 ③ 资本是与生产力发展绝对一致的财富形式 ④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经久不衰的活力 三、 多项选择题

⒈ 资本关系()()()()()

① 具有发展生产力的使命 ② 是发展生产力的绝对形式

③ 是小生产者两极分化的结果 ④ 是通过暴力剥夺小生产者的产物 ⑤ 体现资本与雇佣劳动对立的关系

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 ① 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动力 ② 资本主义必然消亡的根本原因 ③ 资本主义可以自行消除的矛盾

④ 资本主义生产物质基础与其社会形式的矛盾 ⑤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其他经济矛盾的根源

⒊ 资本主义的历史演化过程是()()()()() ① 一个资本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不断自行扬弃的过程 ② 一个资本关系不断发展的过程 ③ 一个资本关系不断扩展的过程 ④ 一个资本关系最终消亡的过程 ⑤ 受资本社会化发展规律支配的过程 ⒋ 股份公司是()()()()()

① 资本转化为生产者财产的过渡形式 ② 资本再生产职能转化为社会职能的过渡形式 ③ 现代企业组织形式 ④ 对资本与劳动对立的消极扬弃

⑤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行扬弃形式

5.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包括()()()()() 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② 资本私人权力和社会权力的矛盾 ③ 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生产手段的矛盾 ④ 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矛盾

⑤ 资本主义生产内部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的矛盾 6.资本社会化发展()()()()()

① 是一个客观的、必然的社会化过程 ② 有一种程度不断提高的趋势 ③ 是一个至今尚未完结的变革过程 ④ 最终必将转化为一个历史过渡过程 ⑤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演变的规律

7.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其自身范围内的调整包括()()()()() ① 股份公司的出现 ② 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③ 从私人垄断到国家垄断 ④ 国际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同盟的发展 ⑤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⒏ 资本关系为新社会形成准备的必要条件包括()()()()() ① 必要的物质基础 ② 现代银行制度 ③ 现代公司制度 ④ 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机构 ⑤ 向新社会的过渡形式

⒐ 对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应坚持的基本观点包括()()()()() ① 它只是生产特殊历史形式与其物质基础的关系 ② 它是一个自行扬弃的过程

③ 它具有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历史使命

④ 它是其生产关系灭亡条件和新社会形成条件的内在统一 ⑤ 它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

⒑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社会化的相互关系()()()()() ① 是对立统一关系

② 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内容 ③ 后者是前者的社会实现形式

④ 后者只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特殊社会实现形式 ⑤ 前者是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内容 四、 简答题

1、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辟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时代? 2、 怎样看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3、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之间的关系? 4、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五、 论述题

1、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如何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亡为什么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参考答案】

一、 名词解释

小生产:指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它规模狭小,经营分散,其技术基础本质上是保守的。它不是社会劳动,而是孤立劳动。它本质上排除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劳动的社会形式、生产要素的积聚。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消灭自身的物质手段。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驱。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指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一般指以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建立在机器大工业技术基础上的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生产方式。它是一种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过巨大推动作用,但由于生产力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占有形式的深刻矛盾不可能得到解决,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过渡性的生产方式。

资本私人权力:指它体现为资本家个人作为资本的所有者占有、支配和使用资本的实际权力。它的社会性质根源于其占有的物质内容所特有的社会性质,是社会化生产力的特殊社会存在形式。

资本社会权力:指资本作为一种社会结合的力量体现为一种社会权力。只是由于资本作为社会劳动的转化形式,作为社会化生产力的特殊社会存在形式,才具有了社会性并体现为一种社会权力。

自行扬弃:亦可称自我扬弃。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过程中进行的自我否定。即发扬,保留事物本身的积极因素,抛弃、克服事物本身的消极因素,是旧事物逐渐向新事物转化的单纯过渡点。当事物本身中新质因素或促使其灭亡的因素占了支配地位时,该事物的根本性质就会被新质所否定,转化为新事物。 积极扬弃:事物自行扬弃过程中产生的改变其根本性质的新质因素或新事物的因素。如资本主义合作工厂是在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和信用制度等旧形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否定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根本对立,是对资本根本性质的否定,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扬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 消极扬弃:事物自行扬弃过程中出现的发展其根本性质的新质因素。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的股份公司。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其本身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私人产业的自行扬弃,但没有扬弃资本与劳动对立的根本性质。只是使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使资本所有权与资本的现实职能相分离,是对资本与劳动对立的消极扬弃。但毕竟是一种扬弃,与合作工厂一样,也可被看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向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

生产社会化:亦称生产社会性。它是指随着分工和协作的不断发展,分散的个体生产逐渐转变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社会分工越细,协作范围越大,生产社会化程度就越高。它是资本社会化的物质内容。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劳动者共同使用的生产条件日益社会化;二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整个社会生产形成一个社会化的有机体系;三是国内统一市场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造成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全部物质生产方式的社会化。

资本社会化:指资本占有关系的社会化。它是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它是生产社会化的社会实现形式。它的实现途径是资本集中。资本集中,一方面使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创造了矛盾运动的新形式,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的产权关系调整,本质上有利于大资本支配中小资本,因而又成为加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有力因素,从而加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的对立性质。

资本社会化发展规律:指社会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体现为适合生产力社会化发展性质而呈现的资本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表现形式。 二、 单项选择题

⒈ ③ ⒉ ① ⒊ ① ⒋ ① ⒌ ③ ⒍ ② ⒎ ④ ⒏ ④ ⒐ ③ ⒑ ② 三 、多项选择题

⒈ ①③④⑤ ⒉ ①②④⑤ ⒊ ①②④⑤ ⒋ ①②③④⑤ ⒌ ①②③④⑤

⒍ ①②③④⑤ ⒎ ①②③④ ⒏ ①②③④⑤ ⒐ ①②③④⑤ ⒑ ①②③④⑤ 四 、简答题(答案要点)

1、 答:⑴ 小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先驱。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就是在小生产方式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障碍的条件下,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通过对直接生产者的暴力剥夺而建立起来的。

⑵ 资本所有制关系的历史进步性。① 它以雇佣劳动形式使个人生产力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能取得使之迅速扩大的物质手段。② 它具有自我发展的巨大内在动力和实现机制。 ⑶ 发展生产力是资本运动的一种内在趋势。① 剩余价值生产和劳动生产力之间是生产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资本要实现其目的必然要把实现目的的手段也一同发展起来。物质生产方式的经常变革和劳动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是同剩余价值生产相伴随的必然过程。资本要调动科学和自然界的一切力量,同样也要调动社会结合和社会交往的一切力量,去提高劳动生产力以增加剩余价值生产。② 以剩余价值为目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个资本价值无限增殖的过程。资本运动的这种内在本质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社会条件。由于资本的无止境的致富欲望,资本积累成为资本运动的必然过程,推动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不断发展。因此,资本是生产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关系,资本的使命就是发展生产力。

⑷ 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了,资本主义在不到一百年间创造的生产力,比它以前一切社会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肯定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可见,资本主义创造了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2、 答:⑴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发生的局部调整。⑵ 这些局部调整使资本暂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⑶ 这些局部调整又是资本的自行扬弃,资本社会化发展程度的不断提高,深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 答:⑴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深化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又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加深,从而推动着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

⑵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的自我调整,自行扬弃。在其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⑶ 资本主义的新发展虽然能暂时延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但同时会使之进一步加深和深化。因而它不能违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趋势,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4、 答:⑴ 资本关系的发展为新社会的形成准备着必要的物质条件。它根本改造了社会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生产力,不自觉地为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形式创造出强大的物质基础。

⑵ 资本在工厂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现代公司制度,只要扬弃其资本属性,就可改造为新社会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适当的企业组织形式。

⑶ 资本创立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调节组织形式,如现代银行制度、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节机构、以及各种专门委员会或其他组织机构等等,为新社会组织和调节社会生产提供了直接组织基础,并在新社会中得到充分发展。

⑷ 资本的自行扬弃形式是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新社会的过渡形式。① 股份资本是资本集中的必然产物,是生产社会化引起的资本社会化的适当形式。它使私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因而是资本自行扬弃的社会形式。② 股份公司使资本所有权与资本现实职能相分离,是对资本的消极扬弃,它没有消除资本与劳动的根本对立,是资本社会化的发展形式。它也是向新社会转化的过渡形式。③ 工人合作工厂是对资本的积极扬弃,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已经被消除,本身已包含着资本根本性质的消除和新质社会关系的萌芽,因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

⑸ 我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脱胎出来的一种社会生产方式,它本身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积极扬弃和辨证否定。因而它不仅能直接继承和发展资本主义创造巨大社会生产力这一物质基础,而且能继承和发展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组织形式即社会化大生产适用的技术组织经济关系;它不仅能通过改造也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创造的社会调节形式,特别是市场经济及国家干预的调节形式,而且通过改造也利用和发展资本运营的社会形式,还可以直接继承和发展合作制的社会形式。我们对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的理解不同于以往的传统观点。 五、 论述题(答案要点)

1、 答: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如何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⒈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⑴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始点就已包含着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矛盾并不就是对抗,对抗只是矛盾对立性质的激化形式。② 这种矛盾不仅决定了资本主义企业所需要的资本量从一开始就必须大于小生产者所支配的生产资料数量,而且决定了它要无止境地进行积累。 ⑵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它的内部矛盾发生了两方面变化。① 由于产业革命的完成,机器大工业的技术基础得以确立,社会生产力就其技术性质看已经发展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物质生产方式都社会化了。② 生产的社会化要求社会生产关系的社会化。③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集中,导致资本占有关系的社会化。因而既创造了矛盾运动的新形式,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通过对产权关系的调整,成为加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有力因素,发展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⑶ 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相对立,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然以外部对抗的经济危机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它既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关系变革的根本动力,也是引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后解体的终极原因。

⒉ 它在资本私人权力与社会权力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和生产手段的矛盾和资本生产和实现的矛盾这三个矛盾上的表现,说明它们:⑴ 既是迫使私人资本占有关系向社会化方向变革的直接原因,也是最终导致资本私人权力关系解体的直接原因。⑵ 资本既不是生产力发展的绝对形式,也不是与生产力发展绝对一致的财富形式。⑶ 必然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⒊ 这反映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上,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反反复复的周期性激化,从而推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从量变到部分质变,再到根本性质的变革,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发展,经过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论如何调整起生产关系,再也不能容纳它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并为新的社会生产方式准备好物质基础、历史因素和组织形式时,它所创造的生产力就必然会在其基本矛盾的推动下,冲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束缚,过渡到新的更高的社会生产方式。因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灭亡。

2、 答:⑴ 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

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一系列社会生产关系变革的产物,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产生的。

⑶ 它本身包含着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历史使命。在其历史使命未完成以前,它是不会灭亡的。

⑷ 它有它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它在自身基本矛盾的推动下,在自身发展、完善和自行扬弃的过程中,蕴涵着一种自然必然性,即必然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部分质变到根本性质变革的历史过程。

⑸ 它灭亡的条件和新社会形成的条件是内在的统一在一起的,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的。①它在资本主义范围内进行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迂回曲折的。② 资本主义是一个庞大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在所有国家同时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③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一场伟大、深刻的社会变革。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社会还经历了200多年复辟反复辟的长期过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无疑要经历一个更加复杂、长期、艰苦的斗争过程。因此,这一切都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灭亡是一个复杂、曲折、长期的历史过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