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适用年级 人教版 小学数学 二年级(下) 60课时二年级 总课时 左右 设计者 课程类型 ** 必修课程 日期 学校 2012年2月 **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基本上具备一定的数学意识、数学理解内 容 及 学 情 分 析 能力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强的自律性,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高,兴趣浓;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比较熟练,个别在计算速度上存在一定差异。但由于新教材“解决问题”等教材编排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对如何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和分析问题上存在欠缺。但在解决简单问题上,学生初步形成数学意识,能发现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因此,本学期重点要抓学习习惯的巩固,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能力和习惯,养成认真做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其次,要使学生在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课 程 目 标 数与代数: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信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
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 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 知道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空间与图形: 5. 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 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量的计量: 7.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统计与概率: 8.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5个单位)和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4课时)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13课时) 1.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2课时) 除法(3课时) 2.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7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4课时) 1. 锐角和钝角(1课时) 2. 平移和旋转(2课时) 3. 剪一剪(1课时)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9课时) 1.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3课时) 2. 解决问题(4课时) 3. 整理和复习(2课时) 第五单元:万以内的数的认识(8课时) 第六单元:克与千克(2课时) 第七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7课时) 有多重(1课时) 第八单元:统计(3课时) 课 程 内 容 及 安 排
第九单元:找规律(4课时) 第十单元:总复习(4课时) (一)教学方式: 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 3.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4.重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二)学习方式: 1.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事数学学习活动。 2.学习活动是活泼的、主动的、和有个性的。 3.体现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地位。 (三)课外拓展性练习 1.课后练习主要是完成练习册和自编练习相结合,分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 2.部分学生的数学学习程度比较好,可以指导这些学生进行一些课外拓展性的练习,比如参加数学竞赛辅导或推荐学生自主学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辅助教材。 (一)评价指标: 1.学生对数学课的热情程度。 2.学生投入学习的程度; 3.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 4.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的能力。 (二)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评价方式: 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兴趣、行为及各种表现(课上活动、课外活动和家庭活动)进行评价; 2. 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以预先设定的教育目标为基准,对学生最终取得的成就或成绩进行评价。 结果处理: 学习评价指标中的1-3统一按照A、B、C、D四等作等第评价,学习评价指标4按百分制评分。 课 程 实 施 课 程 评 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