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练习题(含小说、散文)
【中考考点】
1、阅读记叙文,能把握记叙的要素和线索。 2、理清记叙的顺序及倒叙、插叙的表达作用。 3、理清记叙的人称及表达作用。
4、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了解详略安排的作用。
5、能辨析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6、能够从文段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 8、理解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等写作特点。 【考点剖析】
一、 记叙的六要素及顺序、人称 1、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们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为记叙的六要素。掌握记叙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如《老山界》,人物:红军某部的同志;时间:从某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地点:长征路上的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事情的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事情的经过:红军战士如何战胜困难,翻越老山界;结果:红军指战员克服了种种困难,胜利翻越老山界。全文把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都交代清楚了。 2、记叙的顺序
常用的三种记叙顺序。(1)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写。(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3)插叙:在叙述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情节的叙述,插入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3、记叙的人称
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也有的文章用第二人称代词“你”或“你们”直接与读者交流,一般多是出现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叙述里,实际上仍是站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角度写的。 二 、记叙的线索、结构及中心 1、记叙的线索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纲。抓住了线索,对理解文章、掌握结构、把握中心大有作用。线索的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①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②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③以人物为线索;④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⑤以时间为线索;⑥以地点变换为线索。
阅读一篇文章,怎样迅速地找出其线索呢?首先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和内容、表现手法,再认真阅读全文;其次注意文章标题,不少文章标题就是线索,如《七根火柴》;还有,应注意文章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和某个事物,如《背影》中“背影”反复出现过四次,它就是线索;除上述以外,还要注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如《白杨礼赞》中的“我赞美白杨树”。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中有时除了明线外,还有暗线,如《藤野先生》。 2、记叙的结构
1
记叙文的结构指什么呢?是指记叙文的具体内容的构成,即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排列组合。它包括开头和结尾、过渡连贯和照应、段落与层次这些“零部件”,其中段落层次最重要。如何划分段落层次呢?其方法如下:①按时间、空间的变化划分;②按人物、场景的变化划;③按选材角度的变化来划分;④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来划分。在划分时要综合考虑,把握文章的特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 3、记叙的中心
作者在生活中接触到许多人和事,有了体验,逐渐形成对生活一定的看法。这种看法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这就是记叙文章的中心意思。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具体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②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③还可以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中心意思,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等;④还可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能折射出特定时期特定的社会内容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归纳中心意思时常常用“通过……表达……”的句式来表述。“通过……”就是要概括出文章所写的内容,语言要简明;“表达……”就是要总结出作者的立场、观点、感情等。当然,归纳中心意思不一定非用这种句式,但这种句式给我们提供了归纳中心意思的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三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和人物形象刻画 1、记叙的表达方式
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主要方式是叙述,还要辅之以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 叙述是通过一般记叙和述说的交代,把人物或事件的概貌介绍给读者,把分散的场景或事件的片段贯穿起来,使读者对事件的全貌和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描写是在需要具体刻画的地方,对人物或事件、环境作绘声绘色、细致入微的刻画,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获得具体深刻的印象。叙述和描写常常结合起来使用,阅读时能充分注意文中的叙述和描写,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会起很大作用。
记叙文中的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应该注意的是,记叙文中的说明,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人物(事情)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有的先议后叙,使读者很快进入将要叙述的人物(事情)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有些记叙文中,作者不直接对所叙人物(事情)发表议论,而由文章中某个人物去发表议论,作出评价。不论哪种情况,记叙文中的议论目的都是为了直接点明和加深所写内容的意义,其中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因此,阅读记叙文时,对文中的议论细加揣摩,注意它与叙述、描写的关系及在文中的作用,能较快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记叙文,抓住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句子,才是把握住了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依据,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接受美的熏陶。 2、人物形象刻画
人物描写的方法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1)肖像描写,它不只在于勾画出人物的外部面貌,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揭示人物的性格特性。(2)语言描写指人物“对话”或“独白”的描写。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描写最能表示人物的身份,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特点。(3)人物的动作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4)心理描写是对人物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的描写。成功的心理描写能生动地
2
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
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从登场人物的口中、眼中或感受中写出未登场人物的性格。
细节描写,也是刻画人物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对于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微末节所作的描写
在塑造人物的过程中也缺不了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指对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描写。所谓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等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的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起衬托中心意思的作用。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 四、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等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只是手段,传情即传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才是宗旨。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面对同样的景,可能由于作者自己的人生经验不同,所传达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也大相径庭。对于这类文章,我们要因文悟道。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客观的景相融相合,从而使作品变得含蓄,也使作品主题得以升华。
象征是一种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特殊意义和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作者往往借助联想和想象,把两种具有相似点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其中一种事物为象征体,表达出与另一事物有关的某种意思,也就是象征义。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已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已为人的象征。 五、 记叙文的词、句辨析
大纲指出:“初中阶段,能阅读一般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正确领会词句的含义……”记叙文中的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对这些词语要会辨析;同样,文中的那些肯定句或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长句与短句,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等,也要会辨析,特别是应研究一下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关于关键性词语的分析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
1.结合特定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如《七根火柴》苦恼有一句话:“他(卢进勇)苦恼地叹了口气……咒骂着这鬼天气!”联系特定语境,“苦恼”是因为掉队;“咒骂”表示他急于赶上部队的迫切心情。这里真实地刻画了一个革命战士急于归队的情感。
2.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明了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一词多义等。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实在标致极了”。这“标致”究竟是褒还是贬?联系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知作者决非赞赏清国留学生的风度,而是讥嘲其丑态。“标致”是反语。又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其句中的“狡猾”一词的意思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联系上下文显然不能这样理解,应理解为“机灵,聪明”。
3.注意动词、形容词、副词的运用,把握指代词的含义。这些也要会加以辨析。
4.注意句中的言外之意。如《故乡》“我只觉得我四周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苦闷。”句中的“高墙”是比喻的说法,这里既包含着作者对故乡的失望,也包含着和故乡人们的隔膜,而造成这种隔膜的原因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而这正是作者苦闷所在,也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所在。
我们说,生动、形象是记叙文语言的特点。揣摩记叙文的语言除了要注意上述问题外,还要从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方面去分析、体味。 【例题透析】 例1
陈毅四请深山高士
3
(1)初冬季节,气温骤降,一路上,山风凛冽,草木凋零。陈毅轻装简从,策马缓辔。20多里路程。往返了两次,都未见到老医生,但他并不气馁,再去造访。
(2)那天,恰恰天降大雪,山野里一片粉妆玉琢,白雪皑皑。陈毅脑海里翻腾着思考的波涛:自从他奉命任新四军军长,率领部队入江苏西南部茅山地区后,由于日寇的封锁, 许多伤病员得不到医药,不仅丧失了战斗力,而且生命危在旦夕;听说茅山深处的乾元观有位爱国老中医,叫辛三仙,采集草药,为贫苦百姓治病扶伤,深受群众爱戴;这次再登乾元观,欲请辛三仙出山,以解部队缺医少药之急……
(3)陈毅到达乾元观正门前,“笃笃笃”,叩响了门,“吱喽”一声,正门开处,一道童问:“长官尊姓?来此何干?”
(4)“我叫陈毅,特来拜访辛三仙老医生。”陈毅答道。
(5)“辛师父清早出诊去了,留下上联;辛师父还留言:倘若长官对出下联,就请明天到乾元观相见,否则……”
(6)陈毅看那上联是“鸦啼鹊鸣并立枝头报祸福”,不禁一笑。原来,辛三仙把国民党军比作“鸦”,把新四军比作“鹊”,二者同登乾元观,却是祸福不同。陈毅挥笔对出下联: “燕来雁去相逢路上传春秋。”
(7)下联中,陈毅把共产党比作“燕”,把国民党比作“雁”,表明了二者迥然不同的抗战目的和前途。
(8)翌日,陈毅第四次到乾元观拜访辛三仙,想到自己多次往返,心有所感,随口吟道: “四顾道观四拜三仙山心动。”
(9)辛三仙听后,当即吟出下联:“三咏雄才三仰四军事理明。”
(10)两人相视而笑,携手入观,坐定寒暄。谈笑之间,陈毅以辛三仙的遭遇和处境为题,联成一对:“稼轩当年哭京口,三仙今朝笑茅山。”
(11)陈毅把辛三仙比作南宋抗金爱国名士辛弃疾(号稼轩);“京口”指辛三仙故乡镇江。辛三仙听后,苦叹一声,招呼道童上酒。陈毅推托说:“我有病,恕不奉陪,今日特来请辛老诊治的。
(12)于是辛三仙一边为陈毅搭脉,一边叫道童取药,眼望陈毅,口中却说:“陈军长,药能治假病!”
(13)“酒不解真愁!”陈毅微笑答道。
(14) “真愁!”辛三仙反复琢磨此两字,想起了镇江老屋毁于日寇炮火;年迈父母,双双投江;妻离子散,杳无音讯;自己孤身一人,从镇江逃到茅山行医。国难家愁一齐涌上心头,不禁老泪纵横。
(15)为了进一步开导老医生,陈毅又与辛三仙下棋,故意让他接连吃掉自己的棋子。眼见棋局已定,陈毅突然问道:“辛老,当初发明象棋时,为什么只准将士阵亡,而不准受伤治愈后重返战场?”
(16)辛三仙不解弦外之音,显出疑惑的神情。陈毅笑着解释道:“有伤即医治,胜局才有望。”
(17)辛三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陈军长要老朽给新四军治伤病员呀!”当即献出一年多来采集到的全部中草药,还同观内其他道士商定,把乾元观作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总医院。 (18)伤病员进观那天,风和日丽。陈毅神采奕奕,兴致勃勃,挥笔写下了一副对联,贴在乾元观正门两旁:“深山隐高士,盛世期新民。”
1、这则故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在 。故事主要内容是 。 2、第(3)—(5)段,通过陈毅与道童的对话,写出了陈毅猥自枉屈,四顾道观的情景。 请在各段人物对话前加上一些描写神情、动作、心理等的词语,以表现特定情景的人物形象。 ①道童( )问:“长官尊姓?来此何干?”
4
②“我叫陈毅,特来拜访辛三仙老医生。”陈毅( )答道。 ③道童( )说:“辛师父清早出诊去了,留下上联”……,否则……”
3、第(5)段,联系道童答话内容,补出道童“否则……”未说出的话语内容。 4、请用简洁的语言阐述第二副对联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5、第(10)段,请联系上下文,说说“酒不解真愁”的“真愁”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6、第(2)段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选择其中一种说明其作用。 7、第⑧段中,陈毅“想到自己多次往返……”请从文中找出与“多次往返”照应的两个句子。 8、简要回答本文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9、简要概括陈毅的“雄才”在文中体现在哪几方面?
10、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以下给出上联,请结合本文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忆往昔刘备三顾草庐传佳话。 下联: 。
例2 兰 草 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非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②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③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侯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浑身泥土,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④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五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二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惧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这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A]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份,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 [B]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C]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 。 ⑤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秉(bǐng)性:性格];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1)诅咒: (2)与日俱增:
5
2、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的特性。文中有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词语是: (小时候) ; (救灾时见了兰草) 。 3、第③段中加点部分写树和名花,这对表现兰草起了什么作用?
4、“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中的“竟”,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情感?
5、第④段里画浪线的句子中用了“顽强拼搏”一词,本段中能具体表现这种精神的语句是 。 6、第④段有两个层次。在下面题目中的横线里各填写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层意。(2分) ①第一层: 兰草 ; ②第二层: 兰草 。 7、第④段末有A、B、C三个分句,请你根据本段的内容,给C句的空缺处补写2—4个短句,与A、B两个分句构成排比。(2分)
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 。
8、“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分)
9、你喜欢或者不喜欢文中的哪句话?请说说理由。(2分)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