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所在就是改变原先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死教教材的机械、
呆板状况,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树立 “用教材教”的理念。而在当前多数教师的课堂仍然停留在浅层面上,过分地迷信教材和简单地抛弃教材显然是不对的,那么,如何实施“用教材教”的理念呢?笔者认为无外乎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要把握好教材,吃透教材精神,二要突出重点遵循一定的原则,三要大胆处理好教材,结合本地实际进行合理取舍,最后还要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
关键词: 教材 前提 原则 形式 处理
背景:“长方体体积计算”的两种设计。 A种设计: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体积和体积单位,什么是长方体的体积呢?求长方体体积用什么方法?
二、引导探索
教师按照教材设计,让学生拿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和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然后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长方体纸盒的体积?
学生采用直接量的方法,边操作学具、边思考、边完成书上的填空。
多媒体演示:沿着长方体的长边可以摆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沿着宽边可以摆3排,沿着高边可以摆4层。
按照教材编者的意图再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长方体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 当学生提出“我们认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乘以宽乘以高”后,教师指出:同学们的认识很好,但这个认识是否带有规律性呢?请同学们拿出长4厘米、宽2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纸盒,用直接量和计算的方法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
学生验证,共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长方体体积=长×宽×高。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做一做”:量出下面长方体的长、宽和高,并计算它的体积。
B种设计:
一、复习引入
师:还记得什么叫体积?什么是长方体的体积吗?
多媒体演示:出示一个长方体,分别闪烁它的长、宽和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长方体的相关部分出现“长”、“宽”、“高”、“体积”。
教师指出,图体中每个小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厘米,让学生数出屏幕显示的各种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多媒体演示:出示校园情境图,突出旗座是长方体。
师:这是旗墩,是什么形状?要知道它的体积,采用体积单位去量合适吗?
在学生指出不合适后,教师指出:我们需要知道一种新的计算方法,那就是今天要学习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其长、宽和高有关 ( 多媒体演示) 三、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操作。让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一个长方体,并说出它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厘米,数出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填入表格中。
多媒体演示:根据学生的表述,屏幕演示出学生摆的长方体,并闪烁它的长、宽、高,再逐一闪烁每一个小正方体。
2、学生独立操作。让学生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任意拼一个长方体,把所拼长方体的长、宽、高和体积填入表格中。
3、引导学生探究。观察表中的数据,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再分小组讨论,提出自己发现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引导学生验证规律。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让学生利用自己发现的计算方法算一算,看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再利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一摆,看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5、阅读教材,强化认识。让学生阅读教材,边读边想,看书上讲的是否和自己的意见一致。
从上面两种教学设计看出A种设计存在明显的教教材倾向,B种设计则较好的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教学理念。
思 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改变以本为本、死教教材的现象,那么如何“用教材”开展好课堂教学呢?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把握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前提
把握好教材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研究教材。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最后,要吃透教材。在初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自己的学科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例如,研究两步应用题的教材,得知两步应用题是简单应用题的延伸和发展,又是三步应用题的基础,它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关键。两步应用题不但从知识结构上为复合应用题打下了重要基础,而且在思维方式、方法、能力和技巧等方面为学生解答复合应用题做好了铺垫。两步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应用题的知识结构,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的逻辑关系,提出合适的的中间问题,即要求什么,应先求什么。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两步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解题思路,能正确地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地进行解答。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两步应用题的教学,就会得心应手,收到良好效果。
二、突出重点,是“用教材教”的基本原则
突出重点要求教师在研究、理解、消化教材的基础上,必须抓住教材中本质的、主要的东西,经过加工处理后,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出来,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这些方面,并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发现任何课题中的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
例如,分数和小数的互化这节教材,六年制第十一册安排了三个例题: 例1 把0.3、0.32、0.325化成分数 例2 把9/10、13/100、21/1000化成小数
例3 把1/4、9/25、17/40、5/6、3/14、16/33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 学生有在第八册所学的分数初步认识的基础,也有在第九册所学的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对分数、小数的读法、写法已初步掌握。现在学习例1、例2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教师只对部分学困生进行个别指导,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例3上。例2是特殊分数化小数,例3是一般分数化小数,都是分数化小数,所用的方法却是不同的。通过例3的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一般分数化小数的方法,又让学生发现最简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这些都是新知识。因此,应该把例3作为教学重点,把力量用“刀口”上。
三、大胆处理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基本形式
小学数学教材具有简练化的特点,所选例题、习题数量少而且具有很强的典型性,教学中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内容,那么会出现一些问题,或因新旧知识之间缺少必要的过度知识,形成知识空白点,造成新知识学习的跨度大、难度高;或因感性知识积累不足,
造成对理性知识理解和掌握的困难,等等。教材限于篇幅不可能把所有教学内容表述得过细、过杂。当然,有的地方教材又基于知识间的联系,而编得过于详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想象、思维、创新的空间。因此,教学中要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特点,大胆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增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
例如,前面谈到的分数化小数例3,教材中没有说明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关键在分母。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只能让学生死记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结论性知识。为了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教学时可在例3前补充教学两组题:
1/4=(0.25) 1/3=(0.333……) 1/20=(0.05) 1/22=(0.4545……) 1/25=(0.04) 1/15=(0.666……)
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独立计算出各个分数的小数值,除不尽的在后面点上省略号。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左右两列小数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最简分数化小数,有的能化成有限小数,而有的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最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分数的特点,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分数分子都相同,而分母不同。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一个最简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关键在分母而不在分子。
综上所述,大胆处理教材,指的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的支撑下,为了方便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对教材所做的适当处理,并不是对教材的随意处理。同时,要注意所做的调整应该是必需的,不应为调整而调整,随意拓宽教学范围,拔高教学要求。
四、挖掘智力因素,是“用教材教”的重点
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是很丰富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并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个学生都在智力和能力上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教材中很多例题标明让学生“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等等,这里就包含着智力因素。
学生在构建认识结构时,习题中的智力因素,对其影响很大。教师要认真挖掘习题中的智力因素,运用蕴含在习题中的智力因素。例如:“比较数的大小 近似数”这一节中,教材中有这样的习题:
19□785≈20亿 60□907≈60万
显然答案不唯一。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尽可能找全填法,不要满足于只填对一个数。当学生练习完后,还要让学生说说填数的根
据,概括填数的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青年教师》2003年第4、5期,河南教育报刊社。 3、《小学数学教师》2005年第8期,上海教育出版社。 4、《江苏教育》2006年第6、8期,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张淑翠
单位:赣榆县沙河中心小学
个人简历:小学一级教师,专科学历。自来,在赣榆县沙河中心小学任教至今。
1997年毕业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